二、简答题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特征?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是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特征
①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哲学,特别轻视以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②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整体,否认或者贬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一种历史理论。
③批判生产力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歪曲成唯心史观。
④把恩格斯、列宁同马克思分割开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而且有许多歪曲。
(2)代表人物
①第一批: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
②第二批:霍克海默尔、阿多诺、马尔库赛、哈巴马斯、施密特、内格特。
③第三批:韦尔默尔、奥非。
2. 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1)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2)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接出发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3)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导致抽象的宗教观。
(5)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恩格斯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
(1)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客观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础。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总之,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经验,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革命意义。
4. 《反对本本主义》的主要内容。
为了反对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毛泽东于1930年5月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
(1)他从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高度反复论说了调查研究的意义。他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口号。这说明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根本途径。
(2)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正在同实践密切结合,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他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问题,并指明了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
(4)该文中还论述了调查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技术。毛泽东提出:“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总之,《反对本本主义》已孕育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色,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5. 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斯坦的批判是怎样的?
面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普列汉诺夫对此做了尖锐的批判,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做了深刻的思考。
(1)普列汉诺夫认为,哲学是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概括人类全部经验的综合观念的体系。他以其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经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正确性,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2)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的经济学理论,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3)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思考。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仅不能放弃使用暴力,相反的,必须依靠暴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实行阶级的统治。
三、论述题1. 卢森堡是如何回击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的?
卢森堡在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阐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错误理解,卢森堡论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变化中的新现象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关系。
他认为,信用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加速了资本循环,但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加剧发展中的四个矛盾,即: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矛盾;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的矛盾;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私有性的矛盾。这四个矛盾不仅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且还会在新的形式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2)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企业主联合组织性质的错误理解,卢森堡分析了卡特尔这一企业主联合组织的性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形式。
①卡特尔的最终经济目的和作用只是力求在一个部门内消除利润上分配上的竞争,如果把它扩展到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它的作用就会随之消失。
②卡特尔为了使国内市场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通常还把部分闲置资本用作世界市场的生产,这会加剧国外资本及其卡特尔组织的竞争,最后导致世界市场上出现更大的无政府状态。
(3)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性质的错误理解,卢森堡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科技革命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直线地逐步走向灭亡。
2. 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哪几种家庭形式?各有什么特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家庭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先后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1)血缘家庭
是群婚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家庭的形式的最初阶段。
(2)普那路亚家庭
是血缘家庭的一个进步,因为它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只允许族外婚,由此形成互相通婚的两个集团,因而出现了氏族,形成了以母系为核心的原始公社制度。
(3)对偶家庭
是家庭演变的第三种形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随着氏族禁止血缘亲属通婚规则的增多和细化,以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为标志的对偶婚逐渐巩固,并导致了以父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的出现。
(4)一夫一妻制家庭
是以经济条件而非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同时它也是私有制战胜公有制后的第一个家庭形式。一夫一妻制与人类发展的文明时代,即阶级社会相适应,它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恩格斯不仅总结历史发展,还展望未来。他认为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后,由于私有制的消灭,“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如何发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产生中的作用是什么?《神圣家族》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如何阐述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新世界观的首次探索。异化劳动是其核心概念,也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②《神圣家族》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它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一次总清算,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发。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唯物史观的初步系统阐述。它进一步发挥了《提纲》的思想,从而使科学的实践观系统化。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产生中的作用
①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和基本内容
a.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互异化。
b.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c.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d.人与人相异化。
②对唯物史观产生的作用
劳动异化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开端。
a.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人改造并使自然人化地活动。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征,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这与以往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把异化分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劳动的辩证性,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
b.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也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以劳动作为基础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各种联系、关系组成了社会,劳动具有社会性,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
(3)《神圣家族》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①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力量的观点。
③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
(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实践唯物主义的阐述
①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把实践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
②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③把实践看作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关系中,并且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④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⑤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与实践性的根本特点。
(5)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①实践唯物主义是新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对世界的改造意义,把人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强调的是自然的“属人”性。
②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它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着重的是从历史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的理解上,要将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不能将两者割裂。
4. 五四时期马哲在中国的传播中有哪几次大争论,争论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争。
(1)三次论争
①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a.内容
“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包括两个方面:在政治上是采取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方法,还是采取彻底的革命改造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哲学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还是采取实用主义唯心主义。
b.影响
这场论争沉重地打击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改良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论争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纷纷成立。
②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论争,实质是中国究竟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这场论争持续了一年多,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广大群众中传播开来。
③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其主要围绕要不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的问题。这场论争促使无政府主义组织迅速分化,许多知识青年和工人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转向马克思主义。
(2)论争实质
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次论争,实质上是中国革命要不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的根本问题。
(3)论争意义
这三大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前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外部条件。
5. 斯大林晚年两部著作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
斯大林晚年的两部著作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和《苏联社会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这两部著作中,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新的探索和“左”的迷误、体制创新和模式回归,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理论贡献
这两部著作的理论贡献有以下五点:
①用唯物史观初步探讨了语言学中的哲学问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②通过语言发展的新形式,探讨了质变的新形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中质变的新形式,其具有特殊性和渐进性。
③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为反对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的盛行,提供了重要哲学论据。
④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提法,承认矛盾的存在。
⑤区分了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在一定范围内承认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调解作用。
(2)历史局限
斯大林晚年这两部著作,存在着两个主要局限,既是历史的局限,更是观念的局限。
①他对世界历史的时代主题的认识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不断加深,所以时代的主题是战争。
②他对社会主义具体体制的看法上的认识是,应该把商品限制在个人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领域内,把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在流通领域内,把外贸市场局限于社会主义各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