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谈谈你对张载的“太虚即气”的理解。
相关试题:太虚即气
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1)气
在张载看来,宇宙的本体并不是佛道二教的虚、无,而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不仅有形象的万物是由气构成的,无形的太虚也是由气构成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无形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聚散都不过是变化过程中的暂时状态。气有聚散,但是并无生灭,是永远存在的。
(2)太虚
气作为万物的本原,就其普遍性来说是“至实”的,“凡有形之物易坏,唯太虚处无动摇,故为至实。”就其有别于具体形器来说,气被称为“太虚”。太虚有两种含义:①太虚是指气之本体,即其存在的本来状态;②太虚是指广阔的虚空。
(3)太虚即气
张载认为,虚空和气是不能分离的,虚空只是气的一种存在状态,即“虚空即气”。张载的气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之气聚为气,气再聚为万物。相反的过程也成立。但是这三者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存在状态。
2. 如何看待僧肇的“万物中自虚”?
“万物中自虚”是僧肇《不真空论》中阐述的根本观点和核心问题。
(1)提出背景
《不真空论》通过“至虚无生”与“有物”之间的关系,确立起般若性空观念,并对当时讲述般若的三个主要流派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进行总结性评价。
①心无宗只是从主观上排除外事外物对心的影响,虽然能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但此派并未否认客观外物的存在,故这种“无”是不彻底的;
②即色宗只是注意到事物不是自己形成的,是假有,但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是非物质性的,即没有认识到自性空;
③本无宗侧重于以“无”为“本”,过于执着于“无”,而没有懂得佛教所说的非无非有的道理。
(2)“万物中自虚”的含义
僧肇认为,真正般若学的空观,既不是认为万物之前有一个虚无阶段,也不是在万物之外设置一个虚无本体,又不是抹杀万物作为假有的存在而另立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虚无本体,而是就万物的存在本身洞察其虚假不真,所以是空。“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感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即主观上不被“千化”“万感”的外物所迷惑,客观上就万物本身来说是虚假不真,所以性空,并不是凭借空的观念来把它说成是空的。
3.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南朝梁真谛译,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心三大”“一心二门”。
(1)一心三大
一心,是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最终复归于此。“一心三大”,即一心具有三重意义。
①体大。体即为本体,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
②相大。相即为形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
③用大。用即为功用,谓由此能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因善果,为诸佛菩萨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
(2)一心二门
二门是一心演生万法时的逻辑全过程和变化现象。谓一心有两个方面:
①一是清净,称为“心真如门”。
②二是污染,称为“心生灭门”。
除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起信论》还指出了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四信五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成佛。该书对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的影响,其中对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影响尤其显著。
4. 简答“万物莫不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出处及思想含义。
该句话出自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1)翻译
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扪心自问,没有什么比掌握实实在在的道理更快乐的。
(2)含义
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为我所见、为我所识,于是天地万物我具备了。“万物备于我”是充满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表明了认知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这是儒家认知与实践、知行合一的认知面,强调熟知万物之理的重要性。
5. 郭象是如何看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1)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名教是指名分教化,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与道德规范;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质与法则。针对此问题,当时人们或推崇自然,或护名教,多把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的。郭象则一方面肯定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名教看做自然的体现,这样就把自然与名教等同起来。
(2)本用一体
在本与用的关系上,郭象着重强调两者不可相离的一体性。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完全是人的本性,只要任其发露就可以了;认为“仁义”并非人的本性,完全是不必要的忧虑。他以牛不辞穿鼻、马不辞络首是牛马本性中就具有的作为例子,来说明“仁义”即在人的本性中。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是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性之中。因此,服从于仁义等名教规范,当然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人与物都各有其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每个人或物的本性又都有他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不能逃脱,也不能改变。因此人皆需安于自己的性分,安于性分即顺从名教,也就是顺从自然。
总之,郭象由“名教”合于“自然”,推论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可称谓“名教自然论”。他把个人内在的本性同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使“名教”获得了一种自然合理的形态,使“自然”在一定形式下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