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通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比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要小。
对 错
A
[解析]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正向)、商品用途的广泛性(正向)、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反向)、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预算中所占比例(正向)、消费者需求行为的调整时间(正向)。题中奢侈品对于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比生活必需品更弱,因此需求价格弹性比必需品大。
2. 总效用决定一种商品的价格,边际效用决定消费数量。
对 错
B
[解析] 一般而言,当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下降为0,此时就应该停止消费。如果再消费,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应反而会减少。例如:3个馒头已经使你很饱了,再吃就会撑得难受甚至会得肠胃病,这时你肯定不会再消费了。这样消费数量就被决定了:3个。所以总效用决定消费数量。
我们知道

并且已经假定λ(货币边际效用)为常数,所以

P与MU之间存在简单的函数关系,边际效用MU的数值明显决定价格P。
3. 在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厂商的正常利润为零。
对 错
B
[解析] (TR-TC)表示的是超额利润(或称经济利润)π,TR=TC时π为零。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是隐性成本的一部分。而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也就是说,当TR=TC时,隐性成本已经可以支付并也已经支付,企业家已经得到了他才能的报酬,所以正常利润是不可能为零的。
4. 短期总成本总是不小于长期总成本。
对 错
A
[解析] 因为LTC是STC的下包络线,所以STC≥LTC。
5. 外部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厂商的总成本不仅是自己产出的函数,而且也是行业产出的函数。
对 错
A
[解析] 外部经济的存在使厂商的LAC向下移,LTC也下移,厂商的总成本受行业因素的影响,可说成是行业产出的函数。
6. 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是同一条曲线。
对 错
B
[解析] 垄断厂商AR曲线即为d曲线,AR为线性时(即AR为一条直线,如:P=a-bQ),MR曲线平分纵轴到AR曲线的任意一条水平线,AR非线性时MR介于纵轴与AR之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认为AR曲线是线性的。完全竞争厂商的MR曲线和AR曲线是同一条线。
7. 公共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排他性。
对 错
B
[解析] 公共产品有两个特点,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购买者在购买商品后无法有效地把他人排除在消费商品的范围之外;后者是指消费量从而生产量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详见2001年名词解释第3题解析)
8. 折旧费用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对 错
A
[解析] GDP包括折旧。
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费+转移收入=PI;
PI-个人所得税=DPI。
9. IS曲线向右移动会增加总需求并降低利率。
对 错
B
[解析] IS是向右下倾斜的,LM是向右上倾斜的,IS曲线右移会增加总需求和提高利率。
10. 货币交易需求反映了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对 错
A
[解析] 交易需求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活动的,故反映了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按照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三种类型:交易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
三、计算题1. 一个垄断者在一个工厂中生产产品而在两个市场上销售,他的成本曲线和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方程分别为:TC=(Q
1+Q
2)
2+10(Q
1+Q
2);Q
1=32-0.4P
1;Q
2=18-0.1P
2(TC:总成本,Q
1、Q
2:在市场1、2的销售量,P
1、P
2:市场1、2的价格),求:
(1)厂商可以在两市场之间实行差别价格,计算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每个市场上的价格、销售量,以及他所获得的总利润R;
(2)如果禁止差别价格,即厂商必须在两市场上以相同价格销售,计算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每个市场上的价格、销售量,以及他所获得的总利润R。
四、证明题1. 在微观经济学中给定一一般的线性需求函数Q=f(P)(Q:需求量,P:价格),请用代数方法证明该函数任意两点上的需求弹性不等。
[证明]
证法一:
假设P
a、P
b为不同价格,且P
a>P
b。
则由于该需求函数的一般性和线性,必有Q
a、Q
b存在,且Q
a<Q
b。

证法二:
假设需求函数为:Q=f(P)=a-β·P。a、β为常数,且a、β>0。
有点A(a,b)、B(c,d)是曲线上不同的两点:

因为a≠c,因此E
A≠E
B,即函数Q=上不同两点的需求弹性不相等。
2. 证明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函数Y=f(P)(Y:总需求,P:价格水平)的斜率为负数。
[证明]
总需求函数表示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函数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中得到(以两部门经济为例):

把(1)和(2)方程联立求解得:

五、简答题1. 试述经济中自动稳定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由此西方学者认为,税收的这种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是一种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2. 试述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2)二者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二者描述的都是在维持某一个量不变的前提下,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例;
②二者所描述的替代比率都具有递减的规律;
③二者的前提条件类似,分别需要效用水平和产量水平的不变;
④二者的值都是曲线的斜率值。
(3)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二者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基于消费者理论的基础上,所研究的对象是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和消费者的效用问题,所依据的是无差异曲线,其目的是为了分析消费者均衡问题。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基于生产者理论的基础上,所研究的对象是两种要素(一般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品数量问题,所依据的是等产量曲线,其目的是为了分析生产者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问题。
②二者递减原因不同。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即边际效用递减),从而,消费者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随着一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减,而另一种被替代的要素不断减少,其边际产量递增,所以要保持产出水平不变,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