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1.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为其扩充军备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890年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者为了摆脱困境,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这时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②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派兵开进朝鲜,不断挑衅中国驻军,蓄意挑起战争,7月25日凌晨,我国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操江”三舰从牙山起锚返航,在牙山口外丰岛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日本正式挑起了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①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了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以及赔偿军费两万万两白银、增开四个通商口岸,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使得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中准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从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④这次战争也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那就是不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和设备是不能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的,因而战后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自救思潮和运动。
2. 与隋唐相比,辽、宋、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扼要说明。
与隋唐相比,辽、宋、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不同体现在:
(1)经济重心完全南移,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如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辽、夏、金兴修水利,奖励垦荒。
(3)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如商业活动突破了市与坊的限制,有夜市和瓦肆,出现了纸币——交子、会子,商税大增。
(4)海外贸易尤为频繁。如宋有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初步建立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征收商税。泉州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
(5)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有进一步发展。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载粮几万石的远洋海船的制造,景德镇成为瓷都。
3.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地传播?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迅速地传播的原因主要如下:
(1)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觉悟有很大提高,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也就是说,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阶级土壤,接受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内在的政治要求。只有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才能从自在的阶级转化为自为的阶级,进而担负起革命领导阶级的时代使命。正是在这种势态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得以真正广泛的传播,并发生了巨大的作用。
(2)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有力地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各种学说竞起争鸣的形势下逐渐以它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先进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走上了彻底反帝的道路,很自然地把中国的命运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努力去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探寻新的救国道路。
(3)1919年7月,苏俄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宣布无条件将沙皇政府在中国掠夺的一切权利一律放弃,支持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这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由于以上原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
4. 简要叙述《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自救措施。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虽然清政府依靠割地赔款、出卖国家主权为代价得以苟延残喘,但困难重重,人心思变,出现了空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为了转危为安,试图做一些改革,这些自救措施有:
(1)编练新军
袁世凯等在天津小站练兵,张之洞练成了“自强军”,清政府期望依靠新建陆军振衰起弊。
(2)整顿财政
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产生大量对外赔款,清政府财政亏空严重。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清政府在增捐增税,向人民大肆搜刮的同时,又着手整顿财政,令各省督抚严查当地在关税、厘金、盐课和田房税契等管理上的种种弊政。另外其还举借内债。
(3)派遣留学生
清政府鉴于日本的自强得力于被派往欧美的留学生,也决定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赴日留学日渐成风,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
清政府的这些措施,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把自己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其一,袁世凯编练的新军成为他个人的私有资本,他以此逐步窃取清廷权柄;此外,各地新军中出现不少革命志士,他们成为清廷的掘墓人。其二,整顿财政所收款项对于巨额的赔款和赤字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其三,派遣留学生中的多数人后来都走到了与清政府对立的一面。因此,清政府的新政措施不但没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