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让“工匠精神”的基因代代相传
靳仔囡
当“工匠精神”一词出现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这个曾经耳熟能详的词语依然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报告原文中是“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让李总理和各代表委员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其颜值飙升的背后和蕴藏的原因又是什么?这颇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相信提及工匠,人们大多时候会联想到铁匠、木匠、鞋匠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看过去年央视新闻推出的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的人们,兴许都能讲述出一个个默默坚守平凡岗位的不平凡劳动者匠心筑梦的生动故事。故事内容林林总总,故事主人公文化、年龄、职业均有别,但从中提炼出共性,毋庸置疑都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这亦是我们探寻的答案所在。
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普遍提倡的对工作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它无处不在,比如在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被凝练在个人行为层面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奥运精神中被概括为“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闪现在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实则时代的呼唤、民之所需。
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缘何说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和人民的迫切呼唤呢?实事求是讲,我们身边不少人都曾为“中国制造”的低质低价而忧心忡忡过,时常拿德国、日本的“匠心”相比,甚至以为“工匠精神”只是德目的专利,相形见绌之下往往削减的是“中国制造”的自信。
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绝不缺少“工匠精神”。成语“庖丁解牛”就讲述了一个宰牛技术高超的古代寓言故事。中华上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早已镌刻了工匠精神的辉光。这种精神从祖先一代代地传承到今天,化作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0.24毫米的孔的精度”,化作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被几百摄氏度焊件表面温度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的双手,化作众多希冀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的大国工匠的一颗颗热忱的、独特的“匠心”。
今天我们重拾“工匠精神”,就是要赋予它新时代的新价值,就是要让“工匠精神”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就是要让它化作支撑我们冲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梦之翼,提振我们的民族士气。传承工匠精神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投机钻营,要念初心、不忘本,专心致志地潜心雕琢,绝不粗制滥造;传承工匠精神绝不能心浮气躁地追求“数字骄傲”,要脚踏实地、致虚守静地认真钻研技术,握紧核心技术;传承工匠精神亦要善于创新,打破刻板的思想束缚,顺应新时代的需要。
唯念初方能致远。时代的变迁告诉我们,工匠在变,但不变的是工匠精神,不变的是中华民族血液里时时处处汩汩流淌着的“工匠精神”基因。所以,我们要让“工匠精神”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