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凝聚多方智慧 助推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能否顺利前行并获成功,既需教育领域自身不懈的努力,也需外部社会必要的支持。在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三十多年历程的今天,这一认识可以说已成基本常识。但问题是,对于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由于其难度远非此前阶段所可同日而语,因而所需社会支持也绝非此前阶段所可相提并论,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改革支持已满足不了改革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思考: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怎样的支持?
某些单项教育改革,尤其是一些微观层面的单项教育改革,由于其任务单一,规模较小,能否顺利推进并获成功主要取决于教育自身因素,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因素,诸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或者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方式等,故而对各方面支持的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对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讲,既需要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也需要来自经济与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来自公众的全力支持。
在政府支持的层面上,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政府支持的主要表现。一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要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和足够的学位供给;二是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合理布局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三是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
在经济与非政府组织支持的层面上,一方面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企业、团体、个人筹措资金,甚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并且要保证政府投入主渠道的畅通,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扩充教育资源,创造条件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个体化的教育消费需求,使教育投入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强化社会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监督,以确保教育投入水平、教育经费到位、教育资金投向等。
在公众支持的层面上,广大教育消费者应树立积极、理性、科学的教育消费观念,切忌盲目跟风、攀比、畸形消费,积极消除“择校热”“文凭热”“证书热”等错误的教育消费观念,摆脱过去的应试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是根本。首先,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某项专业知识;其次,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努力,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社会各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让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观念深入人心。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培育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社会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发展了,国家才会富强,民族才能复兴。教育是把两者互相沟通起来的主渠道。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由于存在诸多深层次错综复杂的问题,因而需要所有社会支持要素都发挥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凝聚多方智慧推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