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突破“夕阳”困局 重振“朝阳”繁荣
21世纪以来,中国因东部沿海加工制造企业依靠地理优势与人口红利蓬勃发展,被称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种种“内忧外患”,中国制造的优势逐渐褪去,风光不再。国内游客频频出境“爆买”引发争议,有人据此断言:中国制造业已日薄西山。然而这一结论实则经不起推敲。
中国制造形势堪忧,但是否已属夕阳产业值得深思。首先,从产业自身优势来看,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引擎,它可以创造为数众多的就业岗位,面对经济危机的侵袭具备其他产业难以比拟的抗风险能力。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全球金融领域持续震荡,但德国却凭借“制造立国”的战略平稳度过,制造业优势由此可见。其次,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国人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提升,海外爆买等现象恰恰证明中国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制造业发展前景无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虽然身陷低谷,但绝非“日薄西山”。只要重新激发制造业发展潜能,必然可以使其再次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抓住中国制造的问题关键。一方面,国内制造业多年来倚赖人力和资源的低廉优势,固守贴牌代工模式,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技术,虽发展多年仍处于产业链条下游。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经营者思想老旧,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了无新意的传统产品跟不上消费者日渐多元的需求,难以与重视用户体验的国外知名品牌一较高下。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经营者的思想“日薄西山”才是中国制造身处困境的关键所在。华为手机作为中国制造转型的杰出代表,它摒弃了国产手机外观模仿、系统套用的老思路,倾听市场需要,研发核心技术,不仅稳居国内手机市场第一,角逐国际市场也依然势头强劲。可见,中国制造亟须尽快扭转思想,升级产业发展,势必能在市场竞争中破围而出。
有人说,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这句话对中国制造来说无异当头棒喝,它提醒我们需要更新换代发展模式,补齐短板,重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实现品牌建设,才能让人们眼中的“夕阳”再度升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