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 三、判断题1. 对有不良行为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年,通过进驻社区、学校、戒毒所工作,加强制度规则意识教育和法制底线教育,纠正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这属于社会观护。
对 错
B
[解析] 行为矫治是指对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通过进驻社区、学校、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工作项目,加强制度规则意识教育和法制底线教育,纠正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社会观护是指协助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开展取保候审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社会调查等工作,帮助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减少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题干所描述的是行为矫治而非社会观护。故本题判断错误。
2. 社会工作者运用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时,鼓励服务对象表达个人化的故事和经验,这种方法技巧属于协助妇女认清问题本身。
对 错
B
[解析] 鼓励服务对象表达个人化的故事和经验属于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故本题判断错误。
3.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关心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对 错
A
[解析] 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尽力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故本题判断正确。
4. 社会工作的危机介入模式一般把危机的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危机、解组、恢复、重组。
对 错
A
[解析] 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危机发生)、解组(危机应对)、恢复(解决危机)和重组(恢复期)。故本题判断正确。
5. 当一些小组组员垄断小组讨论时,或当组员的发言太抽象时,或当小组讨论脱离主题范围时,社会工作者要采取限制的手段来处理小组或小组组员的行为。
对 错
A
[解析] 当一些小组组员垄断小组讨论时,或当组员的发言太抽象时,或当小组讨论脱离主题范围时,社会工作者要采取限制的手段来处理小组或小组组员的行为。故本题判断正确。
6. 社会工作者小伟今年刚进入社区工作,他积极了解社区内的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团体居民互助小组的情况,在社区活动时小伟注意观察哪些人是社区的积极分子,平时他还注意收集社区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等,小伟在努力了解社区的权力结构。
对 错
A
[解析] 了解社区内的权力结构,对社会工作者未来的组织及动员策略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了解社区中各类组织情况,包括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团体、居民的自助小组和互助小组等,了解和分析社区内的权力结构。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不难发现经常参与或是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和活跃分子,这些人可能是社区居委会成员,或是在社区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或者仅是积极关心社区的居民。故本题判断正确。
7. 某社区计划组织治安巡逻队,准备邀请居民钱先生加入,社会工作者为此到钱先生家访问。在谈话中,社会工作者说:“您刚才讲好几家都丢过自行车和晾晒的衣物,你们都觉得小偷太猖獗了。”这里社会工作者的接触技巧是探索感受。
对 错
B
[解析] 社会工作者通常以居民的需要和问题为切人点,运用探索感受、反映感受、重述、鼓动等沟通技巧了解居民的态度和立场,鼓励居民参与。题中所述属于反映感受。故本题判断错误。
8.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逐渐增多,受制于有限资源,某社会服务机构组织员工讨论在未来三年里,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务,还是为具有特殊需要的少数老年人提供专业性服务。这种策划是问题解决策划。
对 错
B
[解析] 战略性策划是社会服务策划的形式之一,其主要过程是:(1)需求评估;(2)明确机构的使命;(3)预测;(4)设计可行的战略;(5)选择机构的战略;(6)将战略转变为服务方案目标;(7)方案发展;(8)评估。本题中,某社会服务机构组织员工讨论在未来三年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选择,属于战略性策划。故本题判断错误。
9. 李某的丈夫今年因车祸突然去世,儿子两岁。平时李某上班时候孩子无人照看,社会工作者小申协调李某所在的社区家政服务机构解决了李某儿子的照管问题,小申提供的这项服务体现了社会工作解除危难的目标。
对 错
B
[解析] 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遇到诸多困难。一些困难比较严重,当事人应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本案例中,小申提供的帮助,解决了李某照管儿子的问题,正体现了缓解困难的目标。故本题判断错误。
10. 依据民政部《志愿记录服务办法》,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
对 错
A
[解析] 《志愿记录服务办法》第2条规定,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故本题判断正确。
第二部分 主观题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近年来,H社区一直将“文化进社区,开展各类大型文化汇演”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探索模式,通过为居民搭台,在增进干群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增强了辖区文化氛围。
但实施至今,因为社区硬件的欠缺,使得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捉襟见肘。
“小区没有文体活动场所,居民文艺团队只能到处‘赶场’排练。社区要有一间活动室该多好。”这是H社区刘大爷最大的心愿。
H社区和大多数社区一样,面临经费紧张,设施难以配套,活动难以开展的难题。没有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的设备,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文化设施就没办法建设。
H社区文化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尤其是离退休居民在维持。而每逢社区举办文化汇演之时,观众也大都是离退休的老年居民,青年人寥寥无几。
同时,社区文化管理和组织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化、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缺乏整体策划安排,活动凌乱粗糙。
请根据材料,写出H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难点工作,并选取其中一个难点,谈谈破解它的有效对策。
H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难点:一是文化硬件欠缺,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文化活动缺乏固定场地;二是文化缺乏吸引力,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和服务的对象主体单一;三是社区文化管理和组织人才匮乏,专业性文化人员缺乏。
社区文化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为此,应建立一支专业性的社区文化队伍,要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培养群众文化人才:
一是建立社区文化人才库,对社区文化人才进行登记,随时招募社区内有一定文艺专长和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充实社区文化人才队伍。
二是经常开展活动,挖掘有文艺爱好和有表演欲望的居民,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吸收到文体团队中来。
三是加强同本市艺术院团的联系与合作,从艺术表演骨干、文体爱好者中选聘出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又热心社区服务工作的人才,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本市举办的文化活动大赛中获奖的,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朝阳社区老林的大儿子去世,老王作为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进行了遗产纠纷调解。期间,老林大儿媳提出,其丈夫的遗产应由她本人及其子继承。经征求老林意见,老林同意并签署了调解协议书。事后,老林征询了律师,对调解协议书产生异议,遂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按法定份额继承大儿子的遗产。
根据这一案例,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析老林大儿媳和老林做法的合法性。
(1)老林大儿媳的观点不符合法律规定。《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因此,在本案中享有继承权的是老林、老林大儿媳及其儿子。老林大儿媳提出,其丈夫的遗产应由她本人及其子继承,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2)老林向法院起诉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32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本案中,调解协议达成后,老林对调解协议的内容有异议,认为调解协议侵犯了其权益,也就意味着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据此,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做法合乎法律规定。
五、材料写作题(共30分)1. 61岁的陈立昌是百步亭社区居委会的专业协调员。社区里只要有纠纷,他都会出面协调,一些纠纷闹上法庭,也被他成功“拦截”。《今日说法》是陈立昌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有时遇上邻里纠纷,就得用法律说话。
一次,一位婆婆和楼上邻居闹得不可开交,因为楼上邻居在花园中种了一棵桑树,正对一楼婆婆家门口,婆婆觉得不吉利。陈立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邻权人手,用法律知识讲道理。双方一致同意将桑树移栽。“不能强迫改变婆婆的观念,也不能砍掉桑树苗。”陈立昌说,邻里纠纷要讲究平衡,不能破坏任何一方的利益。百步亭办公室的张主任说:“陈立昌处理纠纷很公正,现在居民有事都找他,他从来不推辞。”搞社区协调没有任何报酬,他却一连干了10年,化解各类纠纷600余起。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社区居委会职能,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论述性文章。
[范文] 完善居委会职能 构建和谐社会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战争年代赢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而在和平建设的今天,社区居委会作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居委会逐渐出现了行政化倾向、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等部分问题。有鉴于此,在社会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完善其职能,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对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其建设力度,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居委会是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力量,加强居委会的建设力度,可以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确保居民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贴近群众生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职能包括组织建设、计划生育、城建卫生、劳动保障、居民医疗保险、安全生产、企业服务等各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完善居委会的服务职能,居委会要掌握小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拉近与百姓的距离,真正坚持“知民情、解民惑,为民办实事”的宗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建设和谐稳定的社区,保障居民的幸福生活。
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居委会的工作效率。为构建和谐的社区,要进一步转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作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真正做到“思想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工作上有热度,业务上有精度”。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民政、社区治安、民事调解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就要求其工作人员不断提高素质,逐渐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居委会的办事效率,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居委会为了搞好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各项公益事业,就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经预算。良好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利于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改善小区环境、解决社区贫困人员基本生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位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国家;功无须丰伟,当在全意为民。”居委会虽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却担负着重大责任,只有通过国家、政府和自身共同努力,完善职能建设,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保障和谐社会的稳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