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 犯罪的特征是什么?
我国认定的犯罪有三个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犯罪。
2. 贪污贿赂罪的概念及特征。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或者拥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或者私分国有资产或罚没财物,以及其他人员行贿、接受贿赂的行为。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公务机构和公务人员的廉洁性,以及公务机构和公务人员的信誉。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或者拥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或者私分国有资产或罚没财物,以及其他人员行贿、接受贿赂的行为。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特殊主体。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类犯罪。
3. 如何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关于平等主体。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主体,彼此之间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互相没有隶属关系,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人格。
(2)关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指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其特点在于尊重当事人的财产权,其核心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
(3)关于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也分为权力与服从型的人身关系和平等型的人身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不具有权力与服从的性质,其特点是人格尊重和身份平等。
4. 简述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
根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可知,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有: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2)以欺诈、胁迫的手段实施的,损害国家利益的法律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法律行为;
(4)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法律行为;
(5)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行为;
(6)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为。
5. 简述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物权法定原则。指物权的种类、效力、公示方法都要由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通过合同任意创设。
(2)一物一权原则。一个物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可以设定多个物权,但不能设定相互矛盾的物权。
(3)公示和公信原则。公示是物权设立的基本条件,公示的效力,对于动产是交付;对不动产,是登记。公信主要用于不动产领域,指凡是登记记载的权利人在法律上推定他是真正的权利人。
6. 如何理解中国物权立法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搞市场经济不可能回避产权。而物权制度是民法的基石。自然人需要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保障,因而离不开物质性的生活资料。保护私有财产权制度几乎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底线。法律不仅要解决财产的归属问题,还要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因此《物权法》是通过确认和保护物权,以维护正常的财产归属与利用关系的法律制度。物权的立法健全了现代产权制度,因而它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7. 简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2)自愿原则。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公平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8. 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
(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2)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4)行为人的过错。
9. 简述诉讼法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诉讼法的地位是指诉讼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它是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法之一。
诉讼法是保证各种实体法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诉讼法在程序上保证实体法的实施,实体法所确认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不能实现。
诉讼法的价值表现为]二具价值和自身价值两个方面,诉讼法的价值体现着国家与社会的民主与法制及其文明进步的程度。
10. 简述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诉讼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这三大诉讼法共有的原则如下: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适用法律平等原则。
(4)诉讼以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原则。
(5)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监督原则。
(6)公开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一律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必须公开。
(7)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8)合议制度。
(9)两审终审制。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11. 行政诉讼有哪些特征?
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照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我国行政诉讼具有如下特征:
(1)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是行政案件;
(2)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国家审判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侵害的一种司法活动;
(3)行政诉讼是以不服行政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原告,以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为被告的诉讼。
12. 简述民事诉讼的管辖。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包括级别管辖、地域管辖、指定管辖和移送管辖。
(1)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划分。
(2)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指以地区来划分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划分。地域管辖又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
(3)指定管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4)移送管辖。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13.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与适用范围。
(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
①劳动关系;
②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具体有管理劳动力方面的社会关系、社会保险方面的社会关系、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
(2)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有三个方面:
①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②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③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
14. 简述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纳税义务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所形成的特定关系。它是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以实现其职能的必要方式。税收的特征有:
(1)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法律、法令形式对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权力)与义务进行制约,既不是由纳税主体按照个人意志自愿缴纳,也不是按照征税主体随意征税,而是依据法律进行征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收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征税过程中。
(2)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一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直接向具体纳税人返还或支付报酬。税收的无偿性是对个体纳税人而言的,其享有的公共利益与其缴纳的税款并非一对一的对等,但就纳税人的整体而言则是对等的,政府使用税款目的是向社会全体成员包括具体纳税人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
(3)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预先规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包括纳税人、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这些标准一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
15. 简述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事组织。一般而言,公司具有三个基本的法律特征:
(1)公司在法律地位上的法人性;
(2)公司的社团性;
(3)公司经营上的营利性。
16. 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市场经济主体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以及涉外经济关系。
17. 我国企业、事业单位中的劳动者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主要有: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一般称为劳动权或工作权;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⑨依法参与民主管理权利;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者的义务主要有:①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8. 简述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条件。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成员,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遭遇风险需要特殊帮助的社会成员。因此,建立健全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安全网和减震器,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