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五、论述题(本题15分)1. 论述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及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1)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
①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②权力制约包括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③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④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
⑤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2)①尊重法律权威。尊重法律权威,就要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②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参与法治实践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参与法治实践的方式和途径包括:参与立法讨论;旁听司法审判;参与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③养成守法习惯。要增强规则意识,守住法律底线,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
④提高用法能力。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和社会利益。
六、材料分析题(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2021年来,多地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在这一轮疫情中,青年志愿者的表现令人动容。雪后的满洲里市,志愿者宋萌顶着寒风搬运食品,确保封控小区的物资供应,她的睫毛上挂满了冰霜,双手冻得通红。“居民送来了暖宝宝,我特别感动,贴在身上暖和多了”,宋萌说。不计辛劳,甘于奉献,她赢得了他人的敬意和尊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温暖的一幕还出现在包头市,大学生志愿者李璇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2022年2月19日,她从14时开始工作,至第二天7时一直没吃饭喝水,完成了小区800名居民的核酸检测任务,勇于担当,任劳任怨,她用爱心和温暖筑牢疫情防控的青春堡垒。家住杭州富阳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许佳怡,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帮助村里老人快速完成线上核酸检测预约。村民一声“辛苦了”让她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她在志愿服务中既提升了自我,又收获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孟子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是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也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疫情尚未终结,面对种种不便与风险,与其“丧”和“躺平”,不如好好想想怎样过好这个特殊的青春。无论是坚定方向追逐人生理想,还是志愿冲在防疫前线,都是值得嘉许的选择。只有拼尽全力、不负时光,面对逆境奋力拼搏,才能留下无怨无悔的青春记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3月21日,文字有改动)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 在疫情面前,上述青年志愿者身上彰显了哪些优秀品质?
在疫情面前,青年志愿者身上彰显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他们不计辛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努力做到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①知荣辱。大学生应知荣辱、辨善恶、明是非、鉴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助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辱的良好道德风尚。
②讲正气。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自觉远离低级趣味;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抵制歪风邪气,敢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坚决同践踏社会道德风尚的一切行为作斗争。
③作奉献。大学生要在奉献社会中积极发光发热,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④促和谐。大学生要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