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梨园乐舞有何特点?
梨园是唐玄宗所设乐舞机构。专供唐明皇娱乐和排练新作品的组织。因其地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禁苑中,因园内有“梨园亭”而得名。
(1)梨园乐工技术水平高。梨园是以教习和演奏法曲为主。梨园的乐工舞人是从坐部伎和宫女中挑选出来的。被选入梨园的乐工都称作“皇帝梨园弟子”,选入梨园的宫女则叫“梨园弟子”。当时坐部伎的技术水平是宫中较高的。可见,选入梨园的都是最优秀的乐舞艺人。
(2)梨园规模相当大。三百男艺人,女艺人数百人。除宫内梨园以外,属于长安太常寺的,还有梨园别教院,也是传习“法曲”的。洛阳有个梨园新院,是演出“俗乐”(即民间乐舞)的机构,有一千五百人,并从中选出一部分人进入教坊。玄宗还在梨园法部设立了一个由三十多人组成的少年乐队,年龄均在十五岁以下,叫做“小部音声”。
(3)盛唐时,繁杂、庞大的乐舞机构,把众多有才能的艺人集中起来,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进行训练、创作和表演,对舞蹈艺术的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整个社会的衰落,宫廷的乐舞衰落了,宫廷的乐舞机构解散或缩小了,那些曾在宫廷任职的乐舞艺人,流散到民间,他们把那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作品传播开来,再度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乐舞艺术的作用。
2. “以钜为美,以众为观”是指哪个朝代的舞蹈?含义是什么?
“以钜为美,以众为观”是指夏朝的舞蹈,记载于《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篇》,意思是以盛大壮观、人数众多的乐舞场面为美。
夏朝帝王中多有喜爱舞蹈者,可能这与他们既是一国之君,又是国家重大祭祀礼仪上的主要角色有关。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巫师。开始,他们主要是舞蹈的表演者,如夏启;末后,帝王们更主要的成为舞蹈的享受者,在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的身上尤为明显。“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一方面表现出统治阶级骄奢狂放的享乐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掌握权力财富的王室热衷此道,客观上对舞蹈从原始散漫的状态向专业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简述公孙大娘。
开元、天宝年间,由于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和统治者对乐舞艺术的酷爱,宫廷乐舞机构最为庞大,宫中舞人最多,也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名舞人。如善舞《凌波舞》的谢阿蛮、善舞《柘枝》的那胡、萧炼师,梨园中的舞人蛮儿和善舞《霓裳》的张云容等,其中公孙大娘尤以《剑器舞》名噪一时。
公孙大娘可称为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擅舞《剑器舞》。舞艺超群,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每逢宫中盛宴,她都被召入宫在勤政楼前表演。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把公孙大娘《剑器舞》的神韵描写得淋漓尽致:“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4. 简述《丝路花雨》的艺术特色。
《丝路花雨》是由甘肃省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一部饮誉中外的舞剧。1979年在首都舞台与观众见面之后,引起强烈反响。它那花雨漫天飞、仙女凌空舞的神奇美妙、别开生面的舞台画面,以及“扭腰”“送胯”“勾脚”,全身体态呈三道弯的“S”形舞姿,开拓了一个自成天地的动作体系,为“敦煌舞蹈”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基础。
《丝路花雨》属于传统的戏剧式“线形结构”样式,归纳起来,《丝路花雨》的艺术特色,可用题材新、构思新、舞蹈新来概括。
(1)题材新
《丝路花雨》以前的舞剧大多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题材。《丝路花雨》则别开生面地以坐落在甘肃省驰名中外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和穿越甘肃省的友谊通道——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老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高超的技艺、悲欢离合的命运,以及他们同波斯商人伊努思之间的深情厚谊,热情歌颂了观众祖先的创造才能和中外人民的传统友谊。在题材开掘上,该剧创造了一个“古为今用”的良好先例,采用了一个全新的题材,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构思新
《丝路花雨》中的人物与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神女”朝夕相处,剧中许多场面和舞段都是因画而起舞,因舞而有画。画舞交融,相互生辉,使舞剧充满着神奇色彩。特别是在序幕和尾声中,那“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天”在太空中自由飞翔的形象,唤起观众无限遐想和万般思绪。此剧被人们赞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
(3)舞蹈新
唐代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有名的唐舞形态都在敦煌壁画中留存。《丝路花雨》剧的创作者们,深入这座宝库,将壁画上那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舞姿图像,活化成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敦煌式”舞蹈韵律。《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为舞蹈艺术增添了新的视觉形象,同时也为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