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1. 清华大学博士到一家企业当普通员工,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大材小用,但也有人说只要实现了他的自身价值就可以了,对此,你怎么看?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你是那位清华博士,你会怎么做?
我认为清华大学的博±选择去企业当一名普通员工,这本身无可厚非,只要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即可。
虽然有人针对清华大学的博士头衔,不免会发出大材小用的感叹,但是有时候学历高并不等于工作能力强,也不等于一定能够或是必须从事高精尖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即使职业理想再平凡,我们也要予以尊重和肯定,因为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够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何况,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高校里教学的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纵然我们毕业于名校,也有必要回炉社会,在基层锻炼自己,未来才有能力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前一段时间引发社会热议的清华博士谢邦鹏就在国网电力公司的一线工作了十年,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的充分结合,最终展现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水准。我在工作中会以他为榜样,不纠结于自身的名校博士头衔,放下身段,努力投身于一线,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实践知识,多看、多想、多问、多记,并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一线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积极创新,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措施,在为单位创造出更多业绩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高级技术蓝领”的梦想和价值。
2. 有人对领导放“礼炮”,有人对同事放“哑炮”,有人对自己放“空炮”,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对领导放“礼炮”指的是机关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或是单位在向领导汇报情况时,只讲成绩,不讲问题,让上级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瞎子”和“聋子”。对同事放“哑炮”指的是个别党员干部与同事相处时不诚恳,讲官话套话,对同事隔靴搔痒。对自己放“空炮”指的是个别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认识不清,不注重自己的自我升华。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坚决杜绝“礼炮”“哑炮”“空炮”现象,针对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尤其是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谈问题、提意见要开宗明义、点到要害,防止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真正起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放礼炮”是怕脱离领导圈子,失去上层信任;“放哑炮”是怕有损同事情谊,少了人缘;“放空炮”是怕影响自身成绩,功亏一篑掉身价。这些错误行为把好好的一场民主生活会演变成了一场“批评秀”,既贻笑大方,又后患无穷。
而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历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保持和增强战斗力的武器。一个人患了病,不能讳疾忌医,否则他的生命就会发生危险。同样,一个人在思想、作风上有毛病,就必须像接受医生的好意治疗那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务必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以《党章》为镜,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检修,最终达到大扫除的目的。
如果是我,我会用闻过则喜、反躬自省的诚意接受批评,拒受“礼炮”;用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查摆自己,不放“空炮”;用坦诚恳切、实事求是的精神帮助别人,不放“哑炮”;牢固树立群众观,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要放“真炮”。
3. 有人说:“在工作中要坚持和谐与包容的理念。”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大多数工作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团队合作十分重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坚持和谐与包容必不可少。
一方面,和谐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都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身心不和谐,这个人就不能开心地生活,也不能积极、努力地去工作和学习;如果一个团队不和谐,这个团队就不能稳定,人心就会涣散。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事之间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误会和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试着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怀着和谐的心态去谅解对方,一切不愉快都会随之而去。然而,和谐并不等于和气,和谐的最终目的是倡导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达到个人和单位的双向共赢。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学会包容。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所知是最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失误的时候,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是永远的成功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所以,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来对待、处理工作中的人和事。但是,包容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一味地迁就、包容,就是溺爱。对于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对那些无视领导、目中无人的人,对那些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知足的人,我们绝不包容。
以和谐和包容之心对待工作,就会创造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缔造求同存异的沟通模式,让精神正能量更为充沛,从而使得单位和自身的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