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词句分析题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用现代汉语解释相关部分。1.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饮: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喝”,也就是“给……喝”。
2.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于诸侯。
3.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轻”。
5. 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6.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高”,这里有“推崇”的意思。
将下列小篆字形转为楷书,如果是形声字,分析其义符表意作用;如果是会意字,分析它们是如何会意的。7.

陟,会意字,从阜从步,左边的“阜”代表山坡,右边的“步”代表脚,意为从低处向高处走。
8.

赖,形声字,从贝,剌声。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赖”本义为盈利、得利。
9.

修,形声字,从彡,攸声。《说文解字》有:“彡,毛饰画文也。”所以“彡”有修饰义。“修”本义为修饰,装饰。
10.

旅,会意字,从

从从,表示多人站在旗下之意。古代军队500名士兵为一旅。
11.

寒,会意字,从宀从人,从艸从仌,表示人在屋内用草垫覆盖在身子下以抵御寒冷。
12.

徒,形声字,从辵,土声。《说文解字》有:“辵,乍行乍止也。”所以“辵”有行走义。“徒”为表示步行的意思。
13. 以许慎“六书”说为依据,分别指出以下汉字的造字方法。
(1)矢
(2)祭
(3)州
(4)刃
(5)珊
(6)甜
(7)牧
许慎“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矢,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镝括羽之形。本义是箭。
(2)祭,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是祭祀。
(3)州,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是水中的陆地。
(4)刃,指事字。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本义是刀口、刀锋。
(5)珊,形声字。从玉,删省声。
(6)甜,会意字。从甘,从舌,舌头能品尝甜味。本义是味甘。
(7)牧,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本义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14. 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輿淮北之地也。(《戰國策·楚策》)
15.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禮記·禮運》)
17.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19.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楚辞·哀郢》)
20. 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战国策·楚策》)
21.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三、简答题1. 按顺序写出上古三十韵部名称。
上古三十韵部分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类。分别是:
(1)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2)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3)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2. 请说明诗经的用韵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两种方法是什么。
诗经的用韵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两种方法分别是:
(1)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2)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这两种用韵方式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近体诗的特点也在于押句尾韵,且也有首句入韵的情况。
3. 先秦古韻是怎樣歸納出來的?舉例說明。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古韵开始的。这是因为汉魏以后,人们读《诗经》等先秦韵文,觉得许多地方不押韵。因而开始进行探讨。
(1)明代末年的古音学家陈第,用的是直音法,注出来的古音不甚确切,而且没有进行古韵分部,还不是系统的古韵研究。
(2)清初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的思想和著作的启发下,对《诗经》《易经》等韵文用韵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和归纳。他发现在先秦两汉的韵文里,某字和某类字相押都不是偶然的。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
(3)后来的古音学家在顾氏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诗经》《楚辞》和其他先秦两汉的韵文用韵以及谐声偏旁,分部越来越精细:
①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
②段玉裁分为十七部。
③孔广森分为十八部。
④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为二十一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三部。
⑤戴震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
⑥黄侃分为二十八部。
⑦王力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
4. 清代產生過不少語言文字學著作,請寫出其中的三部,並標明作者。
(1)《庄子集解》,王先谦著。
(2)《诗毛氏传疏》,陈奂著。
(3)《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5. 举例说明词义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义位的增删
义位的增删,是就一个词义位的数量而言的。包括两类
①义项的增加。通过词义的引申实现。例如“电”,由“闪电”增加为“闪电、电能”等。
②义项的减少。例如“国”,由“国家、国都”减少为“国都”。
(2)词义范围变化
①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例如“获”,由“专指农业收成”扩大到“泛指一切行为的所得”。
②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例如“宫”,由“房屋”义缩小为“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③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称作“词义转移”。例如“闻”,由“耳听”义转移为“用鼻子分辨气味”。
(3)感情色彩的变化
①褒贬不同
a.古义褒今义贬。例如“复辟”,由“恢复君位”变为“开历史的倒车”。
b.古义贬今义褒。例如“锻炼”,由“玩弄法律进行诬陷”变为“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
c.古义中性今义贬。例如“谤”,由“批评议论”变为“诽谤”。
d.古义中性今义褒。例如“客”,由“外地人”变为“宾客”。
②轻重不同
a.古义轻今义重。例如“诛”,“责备”义轻,“诛杀”义重。
b.古义重今义轻。例如“感激”,“愤激”义重,“感谢”义轻。
6. 王力的三十韵部其中“鱼铎阳”三部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对于古汉语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1)三部关系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ŋ]收尾的韵。入声韵,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鱼部拟音为[a],无韵尾,属阴声韵。铎部拟音为[ak],塞音韵尾[-k],属入声韵。阳部拟音为[aŋ],鼻音韵尾[-ŋ],属阳声韵。这三部韵腹相同,属于阴阳对转关系。在上古语音中,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阴声韵和阳声韵之间可以相互转变,表现为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韵归并入上古阴声韵,因此,鱼部可增加韵尾[-k]或[-ŋ]变为铎部或阳部,同理铎部也可变为鱼部或阳部。
(2)意义
阴阳对转是上古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上古音同音近字的重要标准之一。了解上古音及其相关知识,有助于探求字词同源、确定用字通假、寻绎诗词声律以及了解复音词的结构等。
7.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举例。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可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表示法
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②用“被”表被动。
例如:“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例如:“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表示法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