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何谓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由卡内曼及特弗斯基提出的有关人类决策的理论。卡内曼和特弗斯基做了一系列心理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实际决策行为和期望效用理论的预期有所偏离,并且这些偏离都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因此,卡纳曼和特弗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对这些系统偏离进行解释。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回避损失是指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卡纳曼和特弗斯基总结了一条损失-收益函数曲线,当收益逐渐增加时,价值增长很少,而当损失增加时,价值却降得很快。
(2)参照效应是指人们一般是依据某一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依据纯价值进行决策。
(3)捐赠效应是指对于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高的评价。卡纳曼认为被试获得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由于不想放弃,所以对此样物品估价很高。
2. 刺激-反应法的优点和不足。
刺激-反应法认为,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来推测内部情绪。小艾尔伯特恐惧习得实验便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典范,更加系统、典型的刺激-反应法研究范例主要包括条件性情绪技术和双跑道程序。综合分析此法,有优点也有不足,具体如下:
(1)优点
①控制相当严密。刺激和反应变化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易于解释因果联系,有助于提高内部情绪推断的正确性。
②程序内部可操纵的变量多。多角度的操纵便于了解情绪对行为影响的各个方面。
③秉承行为主义的研究模式,以动物为被试,通过动物心理类推人类心理,虽然这种类推在信效度方面尚存在问题,但解决了研究伦理方面的难题。
(2)不足
①带有主观性,干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②只可用于研究情绪本身,仅仅适用于根据刺激、反应间的联系来推断被试经历的情绪过程,而无法研究情绪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3. 评价资源限制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资源限制理论是由卡内曼(1973)最初提出的。他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因此该理论也称为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该理论的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1)优点
①资源限制理论为注意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②资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有限注意资源的任务,这类任务包括一些不需要注意的任务(如呼吸)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需要的注意日益减少的任务(如打字)。
③资源限制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包含多重资源库的假设。
(2)缺点
①有限资源的性质通常是不明确的,这一理论仅仅说明了不同任务组之间共享资源的程度,而没有探明资源的机制。
②资源限制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
4. 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
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是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因变量。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的应用有:
(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
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分散的任务。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到P300的振幅。这意味着大振幅事件相关电位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5. 简述知觉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用信息加工过程来比拟人的行为,用输入和输出等变量来描绘知觉过程。知觉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分别如下:
(1)自变量
①知觉研究中可作为自变量的刺激特别多,刺激的时间间隔、空间间隔、持续时间和空间三维变化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②知觉研究中最常用的自变量有两类:一类是刺激的定量变化;另一类是刺激的定性变化,采用这类自变量变化的实验,往往是为了研究人或动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知觉变化状况。
(2)因变量
①知觉实验中的因变量主要有:
a.语言描述,它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个人因为过去的经验、情感动机、身心状态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b.时间测量是心理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c.反应时同样可以用作知觉实验的一个因变量。如将一系列复杂程度不同、受掩蔽程度不同的图形呈现给被试,同时记录被试对图形辨认的正确性或错误量以及从刺激呈现到图形被辨认出的时间等。在知觉实验中反应时作为一个测量指标通常是与其他指标结合起来使用的。知觉实验中的因变量大都是从反应的准确性和速度等方面进行考虑的。
②知觉实验中因变量的控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a.指导语的一致性。
b.适当的反应指标。
③知觉实验中常见的指标有反应时、错误量、正确率等。选择指标时需要考虑有效性、客观性和数量化等。
(3)控制变量
①在知觉实验中,与实验无关的变量都属于控制变量,它包括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条件。
②一般的控制变量有:
a.非自变量刺激的物理量,如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照明、对比等。
b.被试的机体因素,如情绪、动机、遗传、经验、年龄等都是知觉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③知觉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主要有:排除法、恒定法和实验设计法等。如为了消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实验可以在特殊环境下或实验室中进行。在某些变量无法消除时,可以采取恒定法使一些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如在实验中安排同一时间、地点和实验仪器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实验设计本身进行控制。
6. 时间抽样技术的优缺点。
时间抽样技术由布兰德施泰特设计,是以日记形式研究情绪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时间抽样日记,是一种动态的情绪研究方法。
(1)优点
①适用于现场研究。以日记形式出现,适用于研究现场环境中的各种情绪,无须操纵或诱导情绪产生,只要被试记录他们实际产生的情绪体验即可。
②能长期追踪被试的情绪体验,得出稳定的数据。
③即时报告。只要求被试即时地对自己头脑的情绪体验产生反应,对被试比较容易,情绪的评估也会相对准确。
(2)缺点
①对时间、财力和精力的要求高。在数据整理阶段,数据量一般较大,给数据整理增加了难度。
②自我报告具有局限性。时间抽样技术只集中于情绪的主观体验和引发情绪的各类事件或情景,却无法描述情绪的面部表情以及同时发生的心理过程。
7. 什么是组间设计?什么是组内设计?分别举一个适合用组间设计而不适合用组内设计的例子,以及一个适合用组内设计而不适合用组间设计的例子。
(1)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含义
①组间设计
组间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②组内设计
组内设计,又称作被试内设计,其实验进行的方式是:每个被试接受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而且每个被试接受的实验处理是完全一致的。
(2)举例
①为了避免相同被试前后测试效应的影响,有的设计只适合用组间设计而不适合用组内设计。比如:在一个记忆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用两种不同的记忆策略回忆相同的一段材料。
②有时需要考察相同被试在不同的测验下的结果,这时就适合用组内设计而不适合用组间设计。比如:把某班上的学生作为被试,教师是实验者,实验作业是要求被试估计每段时间的长短,刺激时距有四种水平:5秒,8秒,14秒和23秒,被试用划线的长短表示时距长短。
四、综合题1. 刺激-反应法的逻辑是怎样的?有哪些研究范例?
(1)刺激-反应法的逻辑
刺激-反应法认为,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来推测内部情绪。
(2)范例
①条件性情绪技术
a.概念
条件性情绪技术是指运用条件反射来研究情绪的一种技术,即根据条件化的结果来推断内部情绪。条件性情绪技术往往是将条件反射程序加载在一个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上,使条件反射对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产生影响,并依据操作行为的变化来推测情绪。
b.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表 条件性情绪技术的几种形式

第一,积极基线:由积极强化维持的一个稳定的不断进行的操作行为。
第二,消极基线:由消极强化维持的一个稳定的不断进行的操作行为。
第三,条件反射程序:条件刺激匹配消极强化、条件刺激匹配积极强化、条件刺激匹配消极强化刺激、条件刺激匹配积极强化刺激。
第四,在两种不同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加载四种不同的条件反射程序,就构成以上条件性情绪技术的6种不同形式,共产生四类情绪:恐惧或焦虑、欢快、宽慰和愤怒。
c.应用于欢乐情绪的研究
实验的主要操纵因素是条件刺激和原本操作行为间的先后顺序,这一操纵会直接影响条件化欢快对原本的操作行为的作用,如果条件刺激在前,条件化欢快会抑制原本的操作行为,如果在后,条件化欢快会促进原本的操作行为。
②双跑道程序
让白鼠经两条跑道跑向目的地,改变其中某条跑道后出现奖赏的概率,观察白鼠通过两条跑道的时间,并推断相应的情绪状态。
a.挫折:阿姆塞尔认为挫折是当有机体在先体验到奖赏后,又体验到无奖赏时所出现的情绪。他依据此定义设计了双跑道程序,降低第一个目标箱的奖赏度,结果发现,白鼠在第一个目标箱到第二个目标箱的跑步速度明显加快,他推断这种跑步速度加快的根本原因就是挫折情绪。
b.欢快:与挫折研究不同的是,在欢快研究中提高第一个目标箱的奖赏度,结果发现,实验组在第二条跑道上的跑速比训练期间低,但总是比控制组的跑速高。研究者认为这个结果明显地证明了欢快效应的存在。
2. 以实验说明面部表情和情绪关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被称为表情。一般认为,人的面部表情与情绪有对应关系且总是保持一致的,但实验证明并非如此。以下以微笑和幸福关系的实验加以说明:
(1)Fernandez-Dols等人在1995做了关于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授奖仪式的实验。
①授奖仪式严格地包含3个阶段:
A阶段,当官员就座时奖章获得者站在领奖台后等待。
B阶段,奖章获得者站在领奖台上向观众招手致意。
C阶段,运动员面朝国旗并凝神听国歌。
②在A、C阶段运动员与观众没有交往,但在B阶段,运动员与观众则进行了充分的感情交流。运动员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奖章无疑是他(她)们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因此,运动员此时的幸福体验是确实的。Fernandez-Dols等人搜集照片,采用Ekman等人制定的“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FACS)”,对金牌得主在A、B、C阶段的面部活动进行了编码分析。
③结果表明,幸福本身不足以使人微笑。A、C阶段都是强烈的幸福体验的时刻,但极少微笑,而B阶段的微笑是金牌得主运动员向观众表达他(她)们的幸福感受的方式,而且,这些运动员面部的其他活动还很多,这说明微笑可能是幸福的传统表现(摆好姿态的面部表情),但不是幸福的必然表现。
(2)第二项关于微笑与幸福关系的研究以足球迷为对象。在观看足球比赛时,球迷自己喜欢的队进球是好事,会立即成为幸福快乐的源泉。
①实验在一家私人住宅里进行,大多数球迷都熟悉那里。将20名球迷分别观看1994年6场比赛的情景拍摄下来,共获得30份完整的记录。比赛之前,训练被试如何报告他们的情绪。对被试报告快乐、过瘾等情绪前拍摄到的面部表情变化使用FACS(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进行了分析。整个球赛的过程区分为两部分:球迷彼此有交往(互相注视对方或说话等)与无交往(各自看比赛)。
②结果表明,球迷多半在彼此交流时才有微笑。对球迷结果的分析还发现,在不高兴的情景中,26处面部表情有11处是微笑。
上述实验表明,幸福快乐并不是微笑的充足条件(如在奥运会授奖仪式中的A、C阶段和看比赛中的无交流时刻);而且,幸福快乐也不是微笑的必要条件(如球迷在不高兴时也会微笑)。推而广之,情绪和面部表情并不存在充分必要的关系,人类的面部表情具有社会性作用,而不仅仅是情绪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