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______、______《大学》《中庸》被称为“四书”,是国学经典。
2. 我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______,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很多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他的“三吏”是指______《新安吏》和《潼关吏》。
4. 鲁迅的三部小说集是______《彷徨》《故事新编》。
5.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______,原名蒋正涵。
6. 《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______国的______。
7. “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______的名言。
8.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______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古诗词鉴赏题(本大题共10分)阅读以下诗歌,回答下列2小题。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 此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在山里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然听到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呢,快来休息吧!”
尾联两句写诗人望云闻鸡鸣的神态,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惬意闲适的心境。
2.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诗人在山中行走。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闲适自得,野趣盎然,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热爱和超凡脱俗的闲适心态。
六、案例评析题(本大题共15分)1. 根据以下小学阅读教学案例(片段),写一个课评。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作为导游带同学们去游玩的情境)欣赏课件,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的景色,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全是水。
(学生继续谈发现,略)
教师:(简单介绍威尼斯的特点)你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记号,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学习,教师巡视)
教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外观精美,行动灵活。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能给大家读一下吗?(学生朗读课本第二节)
教师:还有谁愿意读?(出示课件中的文字,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课件中的文字,其余学生闭眼想象)
教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
(学生畅谈闭眼想象后的感受,略)
题干课堂教学案例有以下优点。
①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题干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介绍了威尼斯优美的景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于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②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题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课文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课堂讨论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和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