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1. 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央政府为改善我国经济低迷的状态,投资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这对当时经济的复苏起到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因此引发了2009年下半年爆发的通货膨胀。试分析此次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治理措施。
(1)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放缓期出现的价格持续上涨
在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往往具有高度同步性,此次物价出现上涨趋势后,政府就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非理性的投资增长进行调控,控制经济过热的发展态势。各种通货膨胀因素作用的传导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经济放缓期间物价上涨持续。
②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
首先,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差异;其次,价格指数的内部构成因素的价格水平变动也不均衡;再次,城乡和区域差异也很大。
③输入性特征明显
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表现突出,资本回报率高,全球资本向新兴市场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加大,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④通胀预期问题突出
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对物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9年以来,由于受农产品等涨价以及国际热钱的涌入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预期逐步显现并不断增强。
⑤最终表现形式仍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
一是投资过热和流动性过剩;二是成本推动因素凸显。
(2)通货膨胀的成因
①需求拉动方面的因素
第一,追求经济增长引发过度投资。2008年后,我国推出了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计划,加大投资量,经济出现过热增长,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形成加速物价水平上涨的恶性循环。
第二,消费需求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回暖,居民购买力水平整体提高,消费需求量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的调整,与供给结构的摩擦凸显。
第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较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的财富比例过快增长,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成本推动方面的因素
第一,各种因素致使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首先,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其次,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
第二,能源资源价格体系不健全。我国流动性过剩,成本上涨向上游企业传导,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最终由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
第三,劳动工资短期内快速上涨。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导致成本增加,进一步形成工资——价格螺旋。
第四,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经济危机后,我国的房价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进一步拉动水泥、建材等的价格,推动CPI上涨。
③外部输入因素
第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影响我国楼市、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导致市场上流动性泛滥。
第二,对外贸易顺差。持续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上涨带来压力。此外,还会引起人民币升值。
第三,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④货币增加因素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信贷投放剧烈扩张,在货币的乘数效应作用下,使得实体经济中的货币供给成倍增加,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①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②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③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④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2. 论述强调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原因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包括三个方面,即目标独立性、经济独立性和政治独立性。具体而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将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即本国币值稳定(也有国家在政策目标中加入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是中央银行主要或唯一的政策目标。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1)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的地位行为目标不尽相同。经济工作虽然是政府始终贯彻的中心工作,但社会问题同样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在经济工作中,政府面临着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地区平衡等一系列问题,而不仅限于金融。同时,政治矛盾突出时,政治所要解决的目标则压倒一切。中央银行的工作重点虽然也同样要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却有一个独特之处,即全部活动所围绕的中心始终是货币政策所要追求的稳定货币价值这一基本原则和目标,从而中央银行的行为目标和政府目标并非完全一致。而简单的遵从于政府目标,不一定有利于长期利益。
(2)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机构,无论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还是确定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指导方针,都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和长期的专业经验积累。这些专业性问题仅凭政治经济的普遍原理和普遍经验做出原则判断和指挥,往往是不充分、不准确的。
五、计算题 1. 假设美国投资者投资英镑CDs,6个月收益5%,此期间英镑贬值9%,则投资者投资英镑的有效收益率为多少?
设投资者投资英镑的有效收益率为F,英镑与美元汇率期初为1英镑=E美元,则依题意有:
(F-E)/E=-9%
可知F/E=91%
A美元本金的6个月英镑收益为:
(A/E)·(1+5%)
A美元本金的6个月英镑收益转换成美元为:
(A/E)·(1+5%)·F=A·(1+5%)·F/E=A·(1+5%)·91%=95.6%A
故投资者投资英镑的有效收益率F为:
(95.6%A-100%A)/A=-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