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以前,数千年间,埋没于封建乱离之祸时代也,从秦以后,二千余年,沉沦于专制政治之腐败时代也,而中国之人,又未尝预防此弊害,别发一制度,故于封建离乱之祸害,不可耐,乃一扫之,而为专制政治,及专制政治之弊害不可耐,乃一扫之,而归于叛乱,分裂反复,中国人民历史,不过次数事而已。”
——摘编自[日]田口卯吉《支那开化小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君主所实行的放任政策,养成了一种自治政体,民有自治之权,自治权是中国独立的基础,未来中国可凭引进西方政体,一蹴而至于文明开化之境。
——梁启超
材料三 政府力量,在一辈有特殊教育与特殊理想的士人手里。而此辈士人之教育,操在社会下层之士群,不操在政府。即如汉武帝时代,兴起国立大学,掌教育者为五经博士,皆由民间来,自有其客观标准。中国历史上政府与民众,同样由此教育所栽培而领导。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的传统政治》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封建”“专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并且评价“封建”制度。
材料一中的“封建”“专制”分别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在实行初期帮助周天子对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加强控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周天子掌握的封地数量的减少,诸侯国日益强大,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导致王权的衰落。诸侯间的征战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给民众造成痛苦,这是“封建”制度的消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要引进的西方政体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他要引进的西方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他的依据是中国古代的君主实行放任政策,使得基层的社会组织和民众掌握自治的权利,有利于在中国移植君主立宪制。
3. 根据材料三,其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归纳材料中的相关依据。
材料三反映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的政府实行儒家学说思想,所以国家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这与材料一中的封建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历史循环学说不同。材料一中的依据是“故于封建离乱之祸害,不可耐,乃一扫之,而为专制政治,及专制政治之弊害不可耐,乃一扫之,而归于叛乱,分裂反复,中国人民历史,不过次数事而已”。材料三的依据是“政府力量,在一辈有特殊教育与特殊理想的士人手里。而此辈士人之教育,操在社会下层之士群,不操在政府。”“中国历史上政府与民众,同样由此教育所栽培而领导。”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系列均衡性显示出,迟至1750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即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使用的手工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能够对其进行的计量范围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因素中占关键地位的劳动生产率、重要商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广度及自由度等,看起来都大致相同。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在中国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历史事实。此时的欧洲风起云涌,正席卷整个世界,而中国对此却茫然无知而完全置身局外,……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问题:4.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因素为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所做的贡献。
①中国发明的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领先地位,帮助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②指南针的传入,促进了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③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由中世纪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
5.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50年之前,欧亚大陆(亚洲以中国为例)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②都拥有广阔的商品市场。③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不断增长。④都在商业领域出现了发展工商业的思想。
6.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欧洲在思想领域经历的发展变化,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表现。
17—19世纪,欧洲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日益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同时,随着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也产生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经济领域自由竞争的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两个领域。经济上,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反封建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等。当时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小说得以兴起,产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京剧在清朝中后期形成并取得快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谈到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时,都会记起他,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创立了一个共和国;他主持了制宪会议,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政体制奠定了基本结构和框架。
——摘编自《美国的历程》
材料二 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曾经强迫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
——摘编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苏联时期。
——摘编自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问题:7. 材料一中“他”是指谁?他领导的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权力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华盛顿。他领导的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双重的,即具有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这一原则采取三权分立的形式予以体现。
8. 材料二中《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拿破仑法典》在欧洲的推行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中《拿破仑法典》体现的立法原则包括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并保护私有财产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原则。《拿破仑法典》在欧洲的推行推动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对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否定,成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的参考范本。
9. 材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扩大国内的市场和商品需求。农民赎买份地的资金成为俄国现代化的重要资金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摘编自《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所以社会就应该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品,以保证社会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摘编自《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及教训》
问题:10.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主要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
对苏俄的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11. 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分配制度的实行进行评价。
目的: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评价:积极方面,该制度体现了人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消极方面,该制度过分强调平等,超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