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的,人体本身就是乐器。因此,音乐训练只训练学生的耳朵、嗓音、手指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练好人的体态、姿势以及各种形体动作。
他所创设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实践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活动三个部分组成。在其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儿童)可以获得多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①在体态律动中启发学生体会乐曲的激情,感知并逐步掌握对人体而言极为重要的节奏感;②能够将乐曲的感情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同时情感更加细腻敏锐;③获得音乐启蒙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更加健康活泼;④激发想象力与思考力,获得全面发展。
2. 简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学建议的内容。
(1)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
(2)重视知识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3)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发的学习情境。
(4)善用多种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
(5)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3. 简述中国民族乐器的主要分类(每类写3件以上乐器)。
按照演奏方法的不同,中国民族乐器可划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四类。
吹管乐器:笛、管子、唢呐、笙、葫芦笙、芦笙等。
拉弦乐器:二胡、板胡、马头琴、四胡、京胡等。
弹拨乐器:古琴、古筝、琵琶、阮、热瓦甫、冬不拉、三弦、月琴等。
打击乐器:锣、钹、铜鼓、手鼓等。
4. 简述巴洛克时期组曲的固定组合方式。
组曲是一种多乐章的由不同特色的乐曲集成的套曲,可分为古典组曲与新组曲两类。古典组曲又分为古典舞蹈组曲和古典标题组曲。古典舞蹈组曲形成于17、18世纪之交,多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这四种舞曲在节拍和速度上形成对比,但调性保持一致,从而具备了整体性,代表作品如巴赫的《法国组曲》。古典标题组曲同样形成于17、18世纪,多以日常生活图景或人物肖像为标题,多为钢琴曲,代表作品如拉莫的《农妇》。新组曲包括19世纪以后的标题组曲以及戏剧、舞剧、电影的配乐组曲。标题组曲多取材于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乐曲除总标题外,各段都有分标题,代表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戏剧、舞剧、电影的配乐组曲通常是将配乐中的作品摘出组合而成,代表作品如比才的《卡门组曲》。
四、综合题(共38分)翻译谱例。3. 请将下列乐器与其对应的国家用直线连接起来。

4. 教学设计题。
请根据以下给出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为二声部歌曲《剪羊毛》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目标:
(1)在二声部训练中体验和谐与均衡的美感,在自然、和谐、统一的演唱中感受歌曲动感、弹性的韵律。
(2)通过参与体验音乐活动,循序渐进地增进对二声部音响效果的感知能力,掌握循环呼吸,互相倾听各声部音高与音色,完善演唱技巧,更好地表现歌曲意境。
(3)学会运用柯尔文手势,唱准附点八分音符与大小三度音程。
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二声部歌曲《剪羊毛》。
教学难点:
在稳定拍的伴随下完成二声部卡农,唱准附点八分音符与大小三度音程。
[参考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大洋洲地图,询问学生:大洋洲上都有哪些国家?这个国家有袋鼠、考拉;帆船形的歌剧院也是这个国家的地标性建筑;这个国家也被称为“坐在矿场上的国家”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谁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愉快、活泼的;歌曲的速度是稍快的。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前半部分是单一声部,后半部分是二声部合唱的形式。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提醒学生注意口腔打开,身体坐直,目视前方。
2.学生轻声跟随音频哼唱旋律,感受齐唱与合唱的音响效果。
3.教师教唱齐唱部分。
4.教师将学生分组,女生演唱高声部,男生演唱低声部。运用柯尔文手势,带领学生练习节奏、音高:先带领女生划手势演唱高声部旋律,再带领男生划手势演唱低声部旋律,两组分别练习后,教师指挥学生演唱旋律。(提示学生注意八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及大小三度音程的演唱,音高尽量准确)
5.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两个声部情绪要保持一致,同时演唱速度平稳,演唱时注意音色的统一、音准的准确,表达出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编创出剪羊毛的舞蹈动作。
2.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舞蹈进行整体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劳动中的趣事。
2.课后与同桌练习《剪羊毛》,加强二声部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