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 阅读《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教学设计片段(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回归生活: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打动我们,肯定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有关,现在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亲情感动过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多吗?
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同时学习了自学的方法:首先整体感知,用心朗读,捕捉感受,明确研读的方向。然后抓细节,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最后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以后大家可以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享受阅读的乐趣。
对上述教学设计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
- 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 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
- 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做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
A B C D
C
[解析] “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是“因文而发”,不是毫无意义的,值得一问,但不能止于此。如果回归生活只是回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就太狭窄了。在这里,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大幅度的发散,不能只是局限于“三代人一同散步”这一个小点。再从“因文而发”的角度来看,对文章的深刻内涵还需进一步认识。文章所写的一家三代中,充当叙事角色的“我”,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在“我”的身上,既有对“上”,也有对“下”的“亲情”和“责任”。除“我”以外的其他人——母亲、妻子、儿子,都表现了出于一定身份的美好情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如果能使学生在全面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存在或应该存在的“上”对“下”、“下”对“上”的美好情感,对于拓展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注意而,对于点拨学生的漫漫人生路,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这一点恰恰被教师“忽视”了。
5. 阅读《社戏》的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一种文化艺术。
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
生:一种戏剧。
师: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
生:没有研究过。
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翻到《社戏》这篇课文。
上述教学实录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______
A B C D
D
[解析] 问答法也叫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属于问答法。
6. 阅读某教师《台阶》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本篇课文较长,老师昨天已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理读故事的要求是:围绕小说的标题“台阶”,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
生1:1—8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台阶给我们家带来的满足及父亲认为台阶低。9—16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为造新台阶做准备。17—23小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4—32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感到不习惯。
生2:1—9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父亲认为台阶低,想建新台阶。10—18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19—24小节,小说的高潮部分,描述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5—32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写台阶建好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却感到不习惯。
师:两位同学对故事的理读出现了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呢?到底谁的答案更合理些?你们能否抓住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从回答的情况看,学生比较糊涂)
(教师引导学生读第9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抓住其中的一个词“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再找“准备”一词所出现的地方,学生发现在第10小节的第一句话中出现了。通过读,大家一致认为第9和第10小节不能断开。教师继续追问,“准备”一词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到第16小节的第一句话“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一句话起总结的作用,据此,学生一致认为小说的发展应是9—16小节。教师再引导学生抓24小节的第一句话“新台阶砌好了”和25小节的第一句中的“于是”一词,可见,小说的高潮部分应是17—23小节)
师:当我们在理读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困惑时,我们可以抓一些关键词句,注意这些句子的前后联系。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台阶、台阶完工,故事的情节紧扣台阶展开,台阶就是全文的线索,通过这一条线索,全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因而,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尽量言之有线,从而才能言之有序。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B.当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请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 C.教师在最后归纳总结阅读方法的方式是不对的
- D.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给文章分层,在阅读中渗透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A B C D
C
[解析] C项,表述错误。教师并没有强制地将自己所认为正确的分层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键词,这样的方法不但注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最后归纳总结阅读方法的方式是正确的。
12. 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照要求答题。
题目一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去什么餐馆用餐?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琢磨不定,不知所措,更不用说那些刚到这里的新移民和留学生了。请从上述事例或生活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来人解释该如何选择。
题目二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对上述作文题目的相关评析,正确的是______
- A.题目一有明确的写作目的,题目二有具体的阅读对象
- B.题目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题目二引导学生运用资料
- C.题目一侧重训练写作能力,题目二侧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 D.题目一重在考查说明的能力,题目二重在考查叙事的能力
A B C D
B
[解析] 题目一要求学生选择某一问题写作文,并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地人解释如何选择。题目二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写作文。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再结合选项分析。B项,表述正确。A项,题目二并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而是有具体的写作对象。C项,题目一和题目二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D项,题目二要求学生写出对张衡的看法,考查的是议论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20分,第3小题25分,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原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积累拓展
一、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二、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单元介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 鉴赏《钱塘湖春行》,不少于200字。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这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烘托的表现手段,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激起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受诗的韵律,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
(2)文本分析。本单元为诗歌,本诗描写的是诗人畅游在西湖之上,感受到早春的暖意和美好,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教学本文,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诗歌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诗歌中拟人的修辞和烘托的表现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加深。
3.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烘托的表现手段,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案片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播放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了老师给大家播放的视频,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视听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并以此引出本课课题《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聆听名家范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向学生提问: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师生互问互答,得出诗中描写了诗人漫步在西湖边看到的早春景象。
三、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点勾画景物,师生互问互答明确:诗歌通过对山、寺、亭、水、莺、燕、花、草、堤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草长莺飞初春时节欣欣向荣的欢乐氛围。
2.诗歌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通过为学生播放春天万物生长的视频,结合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在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一个“争”字将早莺拟人化,将早莺的活泼可爱写得淋漓尽致。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同桌讨论明确:通过对早春景象的描写,以及“最爱”等词语的表述,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和春天有关的诗句,并畅谈感想。
2.小结作业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2)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请为《钱塘湖春行》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