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5. 阅读《雨说》的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最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想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够多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师: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在文中描写的春雨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让大家印象特别深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雨说》。
(学生读课文)
生:我觉得春雨具有奉献精神。
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就像母亲。
生:我认为这雨是善良的,温柔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些感觉听读一遍录音。
对上述教学实录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运用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来教授课文
- B.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作出积极的肯定,并给出了适当的建议,有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作用
- C.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不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 D.听读录音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A B C D
C
[解析] C项,“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表述有误。带着问题读课文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该教学实录中,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比较合适,不会加深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 阅读《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生: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 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说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 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 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A B C D
B
[解析]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切忌笼统,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确而迅速地找出“病症所在”。教师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不能操之过急,直接说回答错误,评价时应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耐心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7. 阅读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搜集关于“雨”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现在就请我们的同学向我们展示我们小组智慧的结晶。
(学生代表朗读各自推荐的优秀作品,作品分别是《春夜喜雨》,《春》中节选的一段《春雨图》,《雨巷》,《雨声》)
师:听完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我想同学们的心扉早已被多情的雨打动了,谁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之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师:前面我们倾听了写雨的作品,相互探讨,相信我们都已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了,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摩拳擦掌,急不可待地想实战演练一番了,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看过视频后,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即兴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视频描写。
(播放电影《惊涛骇浪》选段视频——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时,人民子弟兵临危受命,军民联手浴血奋战,抵抗洪水,保家卫国)
师:好,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写作,老师也完成了,能不能让老师先展示一下老师的作品,你们帮老师指导指导好不好?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课前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为进入正式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但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帮学生扩展思路,从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思路受限
- B.由学生自由谈论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到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符合教学规律
- C.由读到说到写,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顺利完成了教学的过渡,且教师在选择视频教学时,适时利用这一契机,拓展了学生对“雨”的认识
- D.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体,故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展示自己作品,不合理,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A B C D
D
[解析] D项,“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述有误。教师首先展示作品,并不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从这位教师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把自己换位成了学生,让学生去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作的激情以莫大的鼓舞。
10. 阅读《中国石拱桥》设计的教学重难点,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写作的技巧。
对上述教学重难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难点
-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上,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A B C D
B
[解析] B项,“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上”表述有误。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只是课文教学难点的一个方面,并非所有课文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