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简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1)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2)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3)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4)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5)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7)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2. 以《平面设计的盛宴》一课为例,列举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三种方法。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在《平面设计的盛宴》一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设计作品,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方面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播放广告片、宣传片,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切入教学内容,并借助多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丰富的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巧妙设疑,激发兴趣。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身边有哪些富有艺术感的设计作品?”在美术课中,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认识上的主动,引起求知欲望,启迪思维的火花。
3. 简述教师对美术教学理念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是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是否得以充分体现。
(2)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是否做到与同事教学合作。
4.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是什么?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2)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3)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4)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案例分析题《景物色彩》一课中,徐老师提供了写实大师的范画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涉及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等。有学生问:“按照马蒂斯的方式创作行不行?”徐老师转念一想:都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不可以呢?因此,引出了多元的色彩评价标准。学生讨论、选择各自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徐老师要求学生按作品借鉴的风格展开评价,但其他教师认为徐老师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设置。
问题:1. 谈谈你对徐老师改变评价标准这一做法的理解。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徐老师的这种做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其次,徐老师能运用教学机智,对学生的临时问题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排。这是符合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的。
2. 有些教师认为徐老师打破了原有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的设置,较为欠妥,你是怎么认为的?
徐老师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的设置。这在传统美术教学中也许不是一节优秀的美术课,但现代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中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更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相结合。从材料中看,很明显学生们选择各自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因而徐老师的做法是可行的。但这种改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随意不加原则地改变原有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的设置。
3. 白老师在进行《向日葵》一课教学时,请学生欣赏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并与向日葵实景照片及同类题材古典油画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异同。接着教师用三棱镜分析了光谱的原理,进而揭示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特点。最后,教师在补充、归纳之后,让学生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魅力。
问题:这位教师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优点是什么?
(1)白老师展示油画《向日葵》利用三棱镜分析光谱原理,运用了演示法。这种方法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关于后印象派油画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后印象派色彩特点,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思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能力。
(2)白老师展示向日葵实景图片和同类油画作品,与油画《向日葵》进行比较,运用了比较法。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对比分析作品,更容易掌握后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3)白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异同,运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这样做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引导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懂得分享。
(4)白老师在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运用了练习法和实践指导法。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养成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5)白老师在整节课之中运用了讲授法,教师更好地控制了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关于后印象派色彩的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大幅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效率。
四、教学设计题1. 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设计]
一、课题
装饰画。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装饰画的概念、艺术特点,学会运用纸拼贴法创作一幅装饰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描述、分析、比较、实践,理解装饰画的作用及其特点并且创作一幅装饰画,提高造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升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并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了解装饰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六、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装饰画的特点创作一幅装饰画,美化生活。
七、教学方法
提问法、示范法。
八、教学工具
卡纸、颜料等作画工具。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绘画作品,包括装饰画、中国画、油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要求学生从绘画作品中选择一件作品装饰房间。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装饰画更受青睐,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认识装饰画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画是装饰画?”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教师总结:“装饰画广义上是指凡属器物装饰方面的绘画,狭义上则指装饰壁画、商业美术中的广告画等具有装饰风格的绘画。”
教师展示一系列的装饰画作品,并提供几个不同风格的房间图片,要求学生为不同的房间选择不同的装饰画,并引导学生思考:装饰画对于空间美化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师生总结:“从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看,装饰画散发的气息形成一种氛围(清静幽雅、热烈欢快、温馨宜人等),从而对不同的环境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
2.理解装饰画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作品的装饰美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造型、色彩、构图。
教师展示六幅装饰画作品,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探讨。
学生交流探讨,师生总结:装饰画在造型上追求概括、简化、统一,求得单纯而有秩序的美感;同时也追求夸张、变形、强调,求得强烈而有个性的装饰美感;色彩上对比强烈;构图上充分运用形式美法则。
3.示范装饰画
教师示范纸拼贴装饰画的创作步骤:
(1)选用近似色彩色卡纸拓印、剪裁并粘贴。
(2)手绘添加肌理与色彩效果。
(三)实践展评
教师布置活动要求:运用纸拼贴法创作一幅装饰画。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展示作品,同学互评,教师从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进行点评。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装饰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搜集一些适合装饰卧室的装饰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