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析题1. 教育功能指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错误。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方面的功能。教育对个人及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这是教育的正向功能。但另一方面,教育对个人及社会发展还有负向功能,即教育目的不正确、指导思想不明确或教育不得法,就会阻碍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们应积极发展教育的正向功能,阻止教育的负向功能。
2. 潜在课程并不是课程。
答:正确。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指在学校中那些伴随着教学内容而出现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起着潜移转化教育影响的内容。潜在课程的提出意在引起人们重视某些因素,丰富、拓展了课程概念的内涵外延。隐性课程重要的是指校园文化,潜在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
3.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
答:错误。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大纲是原来的课程实施指导文件。现在以“课程标准”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说明课程价值趋向发生变化,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对传统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改进,力图初步建立起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因此,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略有不同。
4. 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答:正确。(1)人的品德是在其思想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2)学生品德发展是在教育性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受外部环境如学校和社会等的影响。 (3)品德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因此,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四、论述题1. 试论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答: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
公共性和公共利益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和目标。它也是一个社会和国家为了实现和保证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赋予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并因此使得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成为由国家实施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因此,这种公共性和公共利益能否得到维护和保证,是评价与衡量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它在现代教育中被无限放大。因此,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目的的私利性丧失;二是教育过程的偶然性缺失。私利性的丧失,导致现代教育必然处在公共供给与私利需要的矛盾之中,而偶然性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在思维方式上的脱节。
教育的公共性主要由公立学校来体现,即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都要通过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落实。公立学校作为公共教育的实施机构,必须在国家充分的财政保证和有效管理中,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否则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质量低劣的公共教育,既不能满足国家公共需要,也不能令家庭和社会满意;二是学校自主地迎合社会私人性教育需求,减低教育的公共性和公平性,以维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两种情形都是公立学校教育权力失落的表现,也是国家公共教育权力减弱的反映。
在社会转型时期,以国家教育的“公共权力”和社会、家庭“私教育权力”为范畴,探讨国家、家庭、公立与私立学校的教育权力和职责,对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价值、目标、政策,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公平性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2. 试论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师生校内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生活中度过的,可以说,课堂教学(包括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2)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特别是政治课,通过教学,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点、奠定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基础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通过教学进行的教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了逻辑论证和学生个人的思考、领悟,所以培养的品德是自觉的、巩固的。
(3)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与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与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与纪律, 自觉调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4)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言传身教、帅生活动形成的课堂气氛,均具有道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态度的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心、义务感以及勤奋学习的习惯、严谨治学的态度。
3. 参考下列材料分析和评论世界各国的教育先行政策。
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则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许多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和一切困难,也选择了这条道路。例如,刚果人民共和国不顾国家人均收入畸低(约220美元),每4个居民中就有1个进入免费小学。古巴虽然资源有限,但也迅速地向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成人扫盲发展,并且扩大到了中等教育。喀麦隆从1967年到1968年把它的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65%,同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 10%多一点。
二战后,各国都把恢复经济并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的要求最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育也被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富有潜力的因素。“教育先行”被许多国家作为重要的战略推行。而且,当时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指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力功能,并在理论上确认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这一理论很快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成为他们扩张教育、加速国民经济增长政策的理论基础。
(2)教育先行,亦称教育超前,是指教育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活动,应在一定程度上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教育先行是指教育相对于经济的先行,主要是指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当然也包括教育内部各要素,诸如教育的规模结构、教学内容、师资培训等都必须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的社会发展之所需。
教育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因而,经济要腾飞,教育须先行。
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办教育要有战略眼光,要有预见性,面向未来,根据若干年后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来安排当前的教育。要在不影响生产和人民生活温饱的情况下,提高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使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并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去培养人,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武装学生。
提出教育先行只是为了突出教育在整个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忽视经济的基础作用。只有重视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才能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3)当前,面对全球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各国都加快厂教育改革的步伐,纷纷制定本国教育发展战略。各国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义务教育,并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发展中国家也不落其后,增加教育的投入,大力普及义务教育。长期来看,教育先行,发展义务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