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教育学意义。
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性善恶之争,是价值判断之争。这里的人性善恶是指人的本性的善恶,而不是指现实社会中人表现出的品性之善恶。
1.“性善论”的教育学意义
孟子是“性善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性善论”中的“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之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之本性。这种本性使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合作、友爱,使社会有可能发展、进步,使个人也可能发展完善。
(1)性善论的内容。孟子以为,人性是指“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性善论”的教育学价值
“性善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了先验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
孟轲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显然,这种脱离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的观点,是一种先验论的“伦理绝对主义”。但同时,孟轲的“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一, “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基于此,“性菩论”肯定了人性本善,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
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可见,“性善论”不仅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还认定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这就是这一论断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所在。
2.“性恶论”的教育学意义
与“性善论”完全相对立的是“性恶论”。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直言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性恶论”的内容
此处的“恶”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的自然是贪婪的,永远不会满足的,非理性的,因而是卑劣的;另一层意思是,人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在本性中就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
(2)“性恶论”的教育学价值
性恶论者虽不颂扬人性,却同样强调教育,但他们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他们看重的是教育的规范作用。
性恶论所持的性生来就恶的结论与性善论者同样不准确,然而,他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中有物质需要这一最基本的一面,是对人性需要的一种唯物的态度,有其合理性。问题出在他们的解释上。他们只强调了人性中最基本的自然需要,而没有进一步看到人有社会需要的一面。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会追求更高的需要。他们提出了教育的规范作用,也可看做是对性善论的教育观的一种校正。如果把两种相反的论点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对人的发展中的两种基本作用。
三、1. 简述“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并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一制度出现的影响。
义务教育(最早称强迫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里所说的义务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每个人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二是家长、厂主、师傅等有承担子女、工人、徒弟受教育的义务;三是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可能的义务。由于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因此带有强制性。义务教育有免费与不免费之分,这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如最初的强迫教育并不是免费的。
1.“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它的最终建立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
(1)它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每个人有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学校教育需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不只是对少数人是必须的,而且对每一个人都是必须的;接受初等义务教育不仅成为每个人的权利,而且成为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给子女接受教育不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这种从少数向全体、从权利向义务、从家庭的私事向社会的公务的转化意味着人类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趋向自身成熟,并对社会、人生诸方面产生广泛、持久影响的阶段。
(2)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提高了。由于人人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这就使学校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学校与社会上海一个家庭,与社会各方面、各部门都发生联系,同时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此外,初等义务教育制的实现,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的培养发生了联系。
(3)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它使初等教育普及,并为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和提出厂新的需要,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形式的革新也成为势所必然。教育实践的发展又成为推动教育理论发展的强大力量。
可见,“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不仅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一个学校中;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理论上。然而,这种积极的效应是在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才显现出来,并得到公认的。在义务教育法最初推行期间,曾受到过多方面的反对(其中包括一些当时知名的教育家)。
2.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强迫教育)制度出现的影响
义务教育法最早在德国提出。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被视为义务教育立法的开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各国陆续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的实现,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享受同样水平的初等教育。资本主义国家义务教育由法律变为现实大约都在19世纪的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到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经历了50~100年的时间。中国第一次为强迫教育立法出现在清末《强迫教育章程》 (1906年)中。而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才被视为新时期教育立法的真正启动。
通过“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后者直接制约着“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出现和发展,这主要表现为:
(1)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出现起着推动作用。
从17世纪到19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义务教育发展迟缓。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不仅要求大大增加劳动者的数量,而且要求提供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使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认识到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开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制度的建设。到一战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义务教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使得义务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即要求教育机会均等。为了提供机会均等的教育,各国纷纷延长其义务教育的年限,开始向普通教育的两头(学前教育和中等甚至高等教育)延伸。
(2)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但对“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出现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它们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它们遵循一定的轨道前进。
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诞生,直接根源于近代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对立的教派为争夺教民,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资产阶级一方面谋求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另一方面又利用普及教育,在国民中培养民族主义情绪。为此,各国便逐步颁布了一些强迫教育的法令。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教育逐步实现了世俗化和国家化,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如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就为大规模学校教育提供了出教科书的可能。同时,资产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也需要争取工人,再加上工人阶级为争取受教育权而不断奋争,这些因素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实施普及的国民教育。
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使得从前义务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诞生之初就明确规定:“对17岁以下的全体男女儿童,实施免费的和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这就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已经摆脱了资本主义狭隘的阶级眼光,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公民,义务教育的民主化趋势逐步得到加强。
五、1.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已得到普遍认可。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尚没有实行普遍的收费政策。请从国内外比较分析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研究生培养实行收费制度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理性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现状,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
(1)国外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依据
①人力资本理论论证了高等教育投资能够给个人带来巨大收益,为研究生教育收费提供了合理的理论解释。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属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首次提出教育成本主要是政府拨出的教育经费和私人所付的学费。在此基础上,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指出,根据市场经济受益者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由受益主体共同分担。②公共产品理论表明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根据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因而应采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相组合的融资方式共同提供。
(2)我国教育界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认识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理由:①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其费用不能完全由国家承担,受教育者理应承担部分教育费用。②研究生教育收费乃是出于教育成本分担的考虑,只有采取全面收费的办法方能够在不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情况下保持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收支平衡。
尽管研究生教育收费制的理论依据是“教育成本分担”,但国务院学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缓解教育经费紧张问题,而是一项深层次的改革,是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改革,其实质是体制创新。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基于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国民教育序列中,作为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超过其他层次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因此,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作为受益者的研究生理应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缴纳部分学费。
2.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历史和现状
研究生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依据“谁受益谁付费”和成本补偿原则,受教育者理应承担部分教育成本。基于此种认识,目前,西方研究生教育多采取收费制度。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1981~1985年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财政模式,1985年起国家先后制定了定向培养、委托培养、招收自筹经费研究生和扩大计划外招生名额的有关政策。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正处于从非全面收费向全面收费转变的时期,由政府单向投资的一元化模式逐渐向财政多元化模式过渡。当前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收费的热切讨论,实际上是指全面收费,即对原来的非自费生、非委培生如何收取学费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在没有完整的、可操作的方案,所以暂时维持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双轨制”。当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正在积极调研、制定研究生学费政策。
3.我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倾向于在我国实行普遍的收费政策,理由如下:
(1)可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实行收费制以后,研究生个人要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增大了个人读研的成本,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收费制以后,培养单位可以把经费和学费统筹起来,发放奖学金,有利于创造一种竞争氛围和人才培养。实行缴费入学,学生和家长必然会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客观上也会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由单一化向多渠道方向转化
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全面铺开,长期以来专靠国家财政拨款提供研究生教育经费的状况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观,为研究生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促进社会公正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免费的研究生教育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现象,实质上是,种将公共教育资源向高收入阶层转移的不平等机制。实行收费,可避免让没有直接受益的人或根本不能受益的人承担教育成本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全面收取学费已是势在必行。这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扩大学校的经费来源,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