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 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______代的______。
2. 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砖木混合结构;砖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 上海鲁迅纪念馆______香山饭店______
4. 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_____的开始兴起,到______有了较大的发展。
5. 佛教石窟著名的有敦煌石窟、______石窟、麦积山石窟、______石窟、天龙山石窟等。
6. 中国现存唯一的木塔:______,建于辽代。
7. 排云殿在______,八音涧在______,静心斋在______,冠云峰在______,雪香云蔚亭在______,文津阁在______。
8. 北京故宫前三殿中的主殿奉天殿,明代原为重檐庑殿______间殿,属于最高级殿宇,清代改建为______间,但总尺度没有大的变化。
9. 《周礼·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______”,使屋顶似乎可以排水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圜和曲线的原因之一,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也随之形成。
五、论述题1. 从平面型制、结构方式、形式特点三方面简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特征。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宣宗时期重建,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现其仅次于五台山的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
(1)平面型制
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箱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
(2)结构方式
①以列柱和柱上的阑额构成内外两圈的柱架,再在柱上用斗拱,明乳栿、明栿和柱头枋等将这两圈柱架紧密联系起来,支持内外槽的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内外两个空间,而在天花以上部分还有另一套承重结构。
②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为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线。
③柱高与面阔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棋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棋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④殿内的木质版门、砖砌佛座和塑造佛像都是唐代原物。
(3)形式特点
其下用低矮台基,立面每间比例近于方形。柱有生起及侧脚。屋檐缓和起翘。斗拱硕大,出檐很深,屋面坡度缓和。表现出唐代建筑的稳健宏伟的风格。
2. 结合典型实例,简述中国近代“固有形式”建筑思潮的表现特征和形成原因。
(1)表现特征
中国近代“固有形式”建筑思潮主要有三种表现特征: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①宫殿式
宫殿式建筑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因而,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南京的谭延阄墓祭堂、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等都是这类建筑。
②混合式
混合式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柱梁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典型代表是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等。
③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是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这方面,近代中国建筑师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探索。如南京的中央医院、外交部办公楼等。
(2)形成原因
这种建筑思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西方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西方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建筑技术也比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随着“西学东渐”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建筑深刻影响中国。
②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思潮
当时,国难当头,民族意识高涨,更加激发中国建筑师把发扬中国建筑精神视为神圣的使命。中国建筑师高呼“采用中国建筑之精神”、“复兴中国建筑之法式”等都反映出这种急切的意愿。在这种建筑文化意识的支配下,“中国固有形式”这个本应属于建筑“风格”的问题,就变成了保存国粹、标志民族存亡的“政治”问题。
③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政治——伦理型文化。道器观念、本末观念是中国文化类型的主导观念之一。
④建筑师的素质
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大多数是留学欧美回国的。他们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学院派折中主义建筑观念。
⑤文化本位主义
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位主义。极力提倡“中国本位”、“民族本位”文化。这是导致当时公署建筑采用中国式的直接原因,特别是对于这两个规划所涉及的具体工程更具有指令性的制约。
3. 西汉长安城的布局。
西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郊3公里的渭河南岸,今西安市末央区汉城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开始陆续在秦兴乐宫和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至汉惠帝时增筑城墙,武帝时又于城内外增建宫室、苑囿,至王莽时期,重建和完善了城南郊的礼制建筑。长安城是经过整个西汉时期不断的建设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1)整体布局
汉长安城平面略呈方形,方向基本是正南北向,东墙平直,其他三墙都有曲折。城墙外环绕护城河。城墙每面3门,共12个城门。各城门均为3个门道,各门道宽6~8米,相当于4个车轨。城门均是木构建筑,在阙口两侧排列石础,架设木栿、立柱,上面修筑门楼。四座城门与宫城宫门相对,其余八座城门各与城内一条大街相连。城门皆有设防。
(2)城内建筑布局
①宫城。地势南高北低,重要的建筑都位于南部,先后作为皇宫的长乐宫、未央宫等坐落于此。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②居民区。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由于长安城内宫殿建筑已占据三分之二,因此一般平民百姓可能大多居住城外。
③商业区。西北部为长安商业区即市的所在。横门以南探出一组大型建筑遗址群,以横门大街和这组建筑为界,分长安市为东、西两市。
(3)城外设施
①长安城墙以外有离宫、苑囿和礼制性建筑,主要有上林苑、建章宫、社稷、辟雍等。
②另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清理出汉墓近500座,应当为当时一般居民主要的墓葬区。在长安城南郊和东郊公发掘出十多处规模庞大的礼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