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教师展示铁、水、食盐的三幅图片,请学生说出各个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学生回答】
学生1: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学生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学生3:氯化钠不是由分子构成的。
【教师总结】对学生回答做出鼓励,指出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本节课将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离子的形成
【展示动画】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动画。
【教师引导】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因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画面中的钠离子、氯离子都是由钠原子、氯原子转变而来的。
【提出问题】各粒子电性如何?
【学生回答】钠原子、氯原子呈电中性;钠离子带一个正电荷;氯离子带一个负电荷。
【教师提问】请学生总结钠离子、氯离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教师总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说出离子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教师提问】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例:氯化镁、氯化钾等。请问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均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一般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来的。
2.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金刚石、硅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氯化钾等。
【教师引导】这些粒子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可以实现转化。请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
【讨论交流】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原子。
【教师补充】教师用关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环节三:巩固拔高
【教师提问】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尝试通过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画出钠离子、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回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阅读教材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思考离子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