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 ______代末年私家园林有了很大发展,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著作。此书层传道日本,被称为______。明代造园工人技术也提高了,有专门叠山种花的“______”。
2. 北宋汴梁的在城市上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______,张择端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是描述当时的情景。
3. 我国使用琉璃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______。
4.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______”,清代用“______”作标准。
5.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______、______。
6. 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构殿堂是______代的______。
7. 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既有新城的崛起,也有老城的更新,从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新转型的城市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主体开埠城市,如______;局部开埠城市,如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如______。
上海;济南;交通枢纽城市;郑州;工矿专业城市;南通
8. 明清北京紫禁成的正门是______,属于______门型制。
9. ______和合院式为我国传统院落空间布局的两种基本形式,遗址最早的合院式布局实例为陕西岐山______遗址。
五、论述题1. 论述明清天坛设计思想及空间组织和造型上的艺术成就。
(1)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①位置
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的天坛,与先农坛隔街相对,在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
②规制
天坛占地4000亩,共有坛墙两重。外墙北墙呈圆形,南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殿)。
③天坛的建筑
a.圜丘组群:圜丘坛和皇穹宇。圜丘坛是其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主要用于祈天,而皇穹宇则用于放置先祖牌位。
b.祈年殿组群:主要是用来祈祷丰收的,其布局是模糊空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的居住持斋的地方,是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
d.丹陛桥:用于连接圜丘和祈年殿。
e.神乐署:它是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
f.牺牲所:其功能是饲养牺牲品。
(2)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
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是为了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①天坛的用地规模较为宏大。天坛的面积比故宫大得多,这表明了天比皇帝高,创造了天的气氛。
②总体布局,轴线偏东。
③从建筑形象表现“天”:
a.以圆象天,如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等多次使用圆形。
b.高大的建筑与低矮的墙形成对比,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
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
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④创造崇天的境界。祈年殿和圜丘作为两个看天的视点,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⑤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
a.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象征12时辰,金柱12根象征12个月,同时两者相加又象征24节气,再加上象征四季的4根井口柱4根为28星宿。
b.圜丘台基的直径,上层是1×9丈=9丈,中层是3×5丈=15丈,下层是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等等,都是阳数。
c.几何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采用北圆南方的形式来表现古人“天圆地方”的认识观念。
d.方位象征。主建筑坐北朝南,表示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等级次之。丹陛桥则是神道,所以位于正中;而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这些都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
e.色彩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蓝色)反映了天不是神圣的色彩,而是理性的光彩。
(3)“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
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①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
②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
③有的节省,在“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2. 试比较古代长安城和北京城。
(1)城市规模的发展
①汉长安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宫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未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
②唐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③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个方向建天、地、日、月四坛。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2)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
①在汉长安城上,“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阊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尤其是这两种思想演绎出来的城市建筑,更是名目繁多。
②隋唐长安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③明清北京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其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它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3)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
①汉长安城内道路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因为迁就城市形制未构成规整的井田阡陌式的网状布局,但各用地划分井井有条。以安门大道为主轴,雍门大道及宣平门大道为南北区划分界,是长安城空间形态的一大特色,且全城道路,四面各门不能对应,除宜平门大道与厨门大道汇于厨门,其余均通一门,这是为适合长安城形制又形成的一特色艺术形态。
②唐长安道路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③明清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街道规划很整齐。街道的分布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但是,由于城市中间有海子相隔,及南北城门不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形。在南北的主干道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以胡同划分为长条行的居住地带,间距约70米,中间一般为三进四合院,大多为南进口。中轴线的大街最宽为28米,其他干道25米,胡同宽为5~6米。明代化为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管理上的划分,没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里坊制。
无论是汉长安城、唐都城长安、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 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如下: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像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其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