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纸张主要成分水解的产物是什么?
纸张的组成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1)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脱水聚合而成的,纤维素本身较为稳定,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但纤维素在结构上是由许多葡萄糖基通过多氧桥连接成长链结构,氧桥链易碎为水解纤维,氧桥中的氧原子容易使其水解为葡萄糖。
(2)半纤维素是聚戊糖,易溶于碱和吸水膨胀,比纤维更容易水解,水解形成戊碳糖。
(3)木质素易氧化,光照下氧化更快。木质素氧化后变脆,是纸张久置发黄变脆的主要原因。
(4)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被水解的最终产物是糖,这是造成纸张强度下降、酥粉、霉变的主要原因。
2. 中国近代第一家博物馆叫什么?是谁创办的?概况如何?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1)中国近代第一家博物馆叫作南通博物苑。
(2)南通博物苑是由立宪派政治活动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张謇创立。
(3)南通博物苑的概况
南通博物苑,1905年创立,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位于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包括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藏品达2900多号,计20000余件。自然标本的搜罗遍及五大洲许多国家,如日本的三叶虫、货币虫化石,南洋群岛的猩猩,印度的鳐鱼,俄罗斯的斑鼠,美洲的蜂鸟,非洲的鸵鸟,爪哇的孔雀,朝鲜的笔贝等。历史文物包括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乐器、画像、卜筮、军器、刑具、狱具等。美术品包括书画、雕刻、漆塑、织绣、缂丝、编物,文具等类。对于征集而来的所有物品,按藏品性质分为自然、历史、美术等部分。每件物品都要“条举件系,立表编号”,做好鉴定、著录工作。张謇亲自为本苑藏品考证渊源,鉴定真伪,评论价值,并请专家参与此事。
(4)意义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开风气之先,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3. 说说砖瓦类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砖瓦类文物损坏包括内因和外因,具体为:
(1)内因
砖瓦类文物质地疏松、多孔隙、吸水性强,对外界有害气体、酸雨、尘埃等有害物质的吸附力强,易受腐蚀而风化、酥粉,变得更脆弱更易碎。
(2)外因
①有害氧化物气体
a.类型
空气中的有害氧化物气体有:
第一,氮的氧化物气体:NO、NO2、N2O5。
第二,硫的氧化物气体:如SO2、SO3。
第三,碳的氧化物气体:如CO、CO2。
第四,NO、CO在空气中容易变成NO2、CO2。
b.危害作用
有害氧化气体在砖瓦类文物表面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变成无机酸,发生化学风化,腐蚀砖瓦中的CaCO3、CaSiO3等成分,损坏文物的强度和外貌。
②有害氢化物气体
a.类型
空气中有害氢化物气体主要是氯和硫的氢化物(如HCl、H2S等)。
b.危害作用
第一,氯化氢遇水变为腐蚀性较强的盐酸,与砖瓦中的硅酸盐发生反应,使文物受腐蚀而酥散、粉化。
第二,H2S是具有还原性的弱酸,与砖瓦中的铁锰等元素反应会生成有色硫化物(如黑色FeS、棕黑色MnS等),腐蚀污染文物。
③尘埃
a.类型
第一,酸、碱、盐固体。
第二,空气中NO2、SO2、CO2等与水及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的次生污染物盐类。
第三,海风、海浪飞溅带入空气中的盐类,盐场含盐气流带入空气中的氯化物(NaCl、KCl)、硫酸盐、气溶胶等。
第四,燃料燃烧产生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烟道烟尘、煤渣、灰尘。
第五,金属冶炼厂、加工厂、化工厂、碎石厂等排到空气中的各种金属、金属氧化物、石棉、石英。
第六,微生物(菌类、低等植物苔藓、藻类)生长所需的养料。
b.危害作用
吸附在砖瓦类文物上的粉尘,一旦遇到潮湿空气或降水,就会渗入砖瓦类文物的孔隙中,使文物粗糙的表面腐蚀而风化、酥粉。
④酸雨
酸雨是“空中死神”,是空气中硫的氧化物聚集过多后,遇降水而成。酸雨腐蚀性较强,会使砖瓦表面严重风化、酥粉,进而内部结构更加疏松、孔隙扩大,严重影响砖瓦的强度。
⑤风沙
土地荒漠化导致的强沙尘暴吹打磨损露天砖瓦类文物,使其严重风化。
4. 文物鉴定有哪些要求?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有:
(1)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物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从造型、质地、纹饰、工艺等方面对文物的真实性、科学性做出正确鉴定。
(2)通过鉴定研究和比较分析,准确地判明文物的真伪、年代、时代特点或风格以及作用。
(3)通过对文物的综合研究,分析和揭示文物的形式与内涵,准确地评定其价值的高低。
(4)文物鉴定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掌握或了解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鉴定方法。
(5)文物鉴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鉴定人员必须具有法律观念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国家文化财产高度负责的崇高品德。
(6)认真做好鉴定的各项资料整理工作,写出鉴定意见,作为完整的文物资料档案,妥为保存。
5. 谈谈你对我国博物馆科学研究的认识。
我国博物馆不仅为国家保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和通过举办陈列展览等活动,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与服务,同时,它还承担有科学研究的任务。
(1)任务
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任务包含着两个方面:
①博物馆本身的科学研究,首先要结合各项工作的需要,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本馆藏品,同时,也要研究与本馆性质、任务有关的学科。
②为社会上有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以实物为主的资料、信息和咨询。
(2)内容
博物馆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博物馆学,藏品,与博物馆性质、任务关系密切的有关专业学科。
(3)成果体现
①体现在藏品鉴定、科学管理、科学保护的水平上:藏品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
②体现在陈列水平上:陈列,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
③体现在辅导参观和编著陈列说明书、藏品图录和有关论著等出版物。
④体现在国际交流中:我国博物馆界以各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活动也在开展
⑤体现在社会教育、科学管理等工作科学水平的提高。
三、论述题1. 试述国内外关于鲜尸的保护。
国内外关于鲜尸保护的方法主要有:
(1)福尔马林法(甲醛法)
①操作方法
用5%的甲醛+2%甘油+10%乙醇混合液来浸泡;去除尸体内脏、大脑,清洗干净。
②存在的问题
a.对解剖学、生物学工作者的危害
第一,甲醛易挥发,强烈的刺激味,严重刺激眼黏膜、呼吸道。
第二,长期接触会引起皮肤过敏、硬化干裂。
第三,长期接触会引起咽炎、鼻炎、气管炎。
第四,严重时引起肺纤维化、肺气肿。
第五,引起小灶肝细胞坏死,淋巴白细胞浸润。
b.保存尸体存在的问题
第一,因甲醛易挥发需要更换,既有害于操作者,又污染环境。
第二,使蛋白质、脂肪固化、使解剖时无真实感。
第三,使皮肤硬化、皱褶失去弹性。
第四,用甲醛溶液保养尸体,必须取出大脑和内脏,否则大脑、内脏易腐烂而难以保存,这样就会影响尸体类文物的原貌。
(2)霉敌水溶液法
①操作方法
将尸体表面清洗干净,放入0.02%、0.025%、0.03%三种不同浓度的霉敌水溶液中浸泡;与按常规固定液(乙醇15.5%、甘油1.7%、福尔马林2.5%、水70.3%)经总动脉注入体内,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的尸体及用清水保养的尸体作对比实验。
②实验结果
上述用不同浓度的霉敌及其他保存液、不同尸体及不同脏器的保养实验在室温(温度变化8~32℃),保养的标本除用清水保养的标本在一个月内(冬季8~12℃)发生霉腐外,其余保养液保养的所有标本至今21年均无任何异常现象。而且保养的尸体及脏器标本均手感柔软、保养液清亮、透明、无刺激味。
经实验并观察切片发现,用0.02%霉敌保存液保存组织,组织结构排列整齐,边缘光滑,胞质完整清晰,核膜清楚,轮廓明显。
③用霉敌水溶液保存尸体的优点
a.对解剖学、医学、生物学工作者而言
第一,不刺激皮肤、眼和呼吸道、不引起鼻炎、咽炎、气管炎。
第二,操作接触不会产生皮肤硬化干裂。
第三,使用起来省工、省时,比用甲醛经济、方便。
第四,对操作者的肝、肺、淋巴均不会导致病变。
b.对尸体文物而言
第一,不会使尸体硬化而失去弹性,不会使皮肤皱褶。
第二,不需取出内脏、大脑,既简便又能维持文物原貌。
第三,尸体不变色。
第四,保存液清亮、透明、无色、无臭。
第五,保存的尸体组织结构排列整齐、完整、边缘光滑、胞质完整清晰,核膜清楚。
第六,保存期长,尸体不霉不腐不变色。
第七,常温下不需要空调、不需置于地下室、设备简单且使用方便。
2. 从洛阳烧沟汉墓看汉代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演变。
洛阳烧沟汉墓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村的汉墓群。墓葬的时代从西汉中期延续至东汉晚期。墓主人的身份,除了东汉晚期几座较大型墓可能属于当时的豪门贵族外,多数墓葬的墓主当为一般官吏及其眷属。
(1)分期与年代
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墓中所出陶器等主要随葬品的组合和类型的演变情况,可划分为六期。第一期为西汉汉武帝时期,第二期为昭帝时期,第三期为汉宣帝时期至新莽及稍后,第四期为东汉早期,第五期为东汉中期,第六期为东汉晚期。
(2)各时期墓葬形制
洛阳烧沟汉墓均为洞室墓,有墓室和墓道。多为土洞墓,少数在土洞中用砖砌筑成砖墓。砖墓又可依建材不同,分为空心砖墓和小砖墓两种。砖墓和土洞墓在形制上的发展变化上是一致的。
①西汉武帝时期
第一期属西汉武帝时期,墓室为平顶,一般较狭小。部分墓的墓室用空心砖砌筑,其余则为土洞墓。墓室前端的一侧凿有简陋的耳室,墓道为长方形竖井式。墓门多数向南,葬式为直肢,部分墓尚存木棺痕迹。
②昭帝时期
第二期属昭帝时期,墓室也是平顶,但一般较宽大。墓室多数为空心砖墓,少数墓的墓室为土洞或用小砖铺地。墓室前端的一侧或两侧有简陋的耳室,墓门多数向北。葬式也是直肢,多数墓尚存木棺痕迹,个别为漆棺。
③宣帝至新莽及稍后
第三期属宣帝至新莽及其稍后,这一时期的墓室绝大多数为弧形顶,只有少数为平顶或穹隆顶。墓室中有2棺或3棺以上合葬者,除夫妇合葬外,还有子女祔葬的现象。在材质上,墓室多用小砖券筑或用小砖铺地,但也有土洞墓。这时空心砖仅用作部分墓的墓门阑额。墓室内耳室增多,从1个至4个不等,不少耳室平面为丁字形。部分墓在墓道和墓室之间还有甬道。墓门朝向无一定方向,葬式为直肢。一半的墓中有木棺,其中少数还有铁棺钉。
④东汉早期
第四期为东汉早期,这一时期的墓室可分为前室和后室两部分,前室作穹隆顶,后室仍为弧形顶。前室多数为土洞墓,后室多用小砖砌筑或用小砖铺地,封门也用小砖。墓室中的耳室多数为一对,个别墓有两个以上耳室。墓道和墓室之间都有甬道,墓道仍然使用竖井式。墓道形制也出现些新发展,部分墓的墓道在竖井之前加凿一道斜长的阶梯,葬式依然为直肢。木棺已普遍使用铁钉,棺内往往铺一层白灰。
⑤东汉中期
第五期为东汉中期,墓葬形制多数和东汉早期相同。只有个别墓的前室和后室都为穹隆顶,前室附有侧室,个别砖墓的前室加宽变成横室。
⑥东汉晚期
第六期为东汉晚期,多为土洞墓,前室平面多数为横长方形。墓室和墓道之间都有甬道。墓道依墓的规模而定,规模较大的墓使用斜坡式墓道,较小的墓沿用竖井或竖井附阶梯墓道。墓门的朝向以向南、向北者占多数。木棺已经普遍使用铁钉及白灰垫底。有些墓葬前室的四角还发现染有朱砂的卵石,疑作镇墓用。
(3)随葬品
①第一期的墓葬中,陶器以罐最多,铜镜有星云纹镜、草叶纹镜等。
②第二期的墓葬中,陶器同第一期一样,以罐居多。铜镜除了星云纹镜外,开始有了日光镜和昭明镜。铜钱皆为西汉五铢。
③第三期墓葬的随葬品普遍增多。
④第四期的随葬品,早陶器组合方面和第三期差不多,铜镜有规矩镜和四乳镜,钱币以东汉五铢为主,还有王莽钱。
⑤第五期陶器的种类较前增多,出现了家禽家畜的模型。铜镜主要是云雷纹镜,钱币和第四期相同。
⑥第六期陶器组合与第五期差别不大,书写镇墓文字的扁腹平底罐是这期的典型器物。
从随葬物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汉中期以前基本上是继承周秦的旧制,随葬的陶器是战国以来常见的鼎、敦、壶等礼器;西汉中期稍后,增加了仓、井、炉、灶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模型器;王莽时期及以后,又增添了一套杯、案、盘、勺等陈设,开始了汉晋以来在墓中设奠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