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图所示,墙上有两点M和N分别钉有一个铁钉,M和N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两者的高度差为l,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于M点的铁钉上,另一端跨过N点的光滑铁钉悬挂一质量为m
1的重物,在绳上距M点

的P点系上一质量为m
2的重物,平衡后绳的MP段正好水平。则

为______
A.

B.

C.2
D.

A B C D
B
[解析] 对绳子上的结点P进行受力分析:
平衡后设N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根据几何关系得

据平衡条件可得

所以

故答案为B项。
5.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在T
1、T
2温度下发生等温变化,其p—V图像如图所示。T
2对应的图线上有A、B两点,表示气体的两个状态,则______
- A.T1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比T2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
- B.从A到B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 C.从A到B过程中,气体分子向外界放出热量
- D.从A到B过程中,气体分子从外界吸收热量
A B C D
D
[解析]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根据

可知,V相同时,p越大,T越大,故T
2>T
1,所以T
1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T
2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A项错误。从A到B过程中,温度不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B项错误。从A到B过程中,体积变大,气体对外做功,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气体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C项错误,D项正确。
7. 举世瞩目的“神舟”十一号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显示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设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则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______
A.

B.

C.

D.

A B C D
A
[解析] 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

可求得

故选A项。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与假设为制订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施猜想与假设过程时,教师要先向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探究结果。
例如,在讲“声音的特性”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压在桌子边缘的锯条振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
又如,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这样的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易引导学生形成猜想与假设。
2. 以初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为例,简单介绍如何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物理现象。
(1)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2)进行实验:
实验一:在一个注射器内装入一些水,用手堵住注射口,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既然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水的体积没有轻易被压缩呢?
实验二:用美工刀把两个铅柱的底面刮干净、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通过实验和问题,学生能认识到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教师讲授: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空隙,并且还有引力。那么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感知、理论分析、操作实践,逐渐对分子间的作用力有了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