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注: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 二、判断题(注:判别每题的正误,并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三、案例题1. 案例:2004年3月,素有女排“第一高度”之称的赵蕊蕊在国家队的训练中小腿突然疼痛,后经检查确诊为疲劳性骨折。雅典奥运会前赵蕊蕊奇迹般地康复,并在首场对阵美国队的小组赛上出任主力,于是便出现了开场几分钟便再度受伤的那一幕。据悉,赵蕊蕊在赴雅典之前腿上就长出了一个小包,医院的检查结果证明她受伤的小腿胫骨处再度出现隐裂。
问题:从运动训练学角度讲赵蕊蕊多次发生疲劳性骨折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适宜的、过大或过小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安排运动负荷?
(1)赵蕊蕊多次发生疲劳性骨折的现象说明,机体在过度负荷下会产生裂变,导致严重的运动损伤。
(2)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适宜的、过大或过小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的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机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或称过度负荷时),会造成运动员身体的劣变现象。比如案例中赵蕊蕊的疲劳性骨折,不但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
过小的训练负荷不能引起机体产生应激,也就不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3)这就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中要采用适宜负荷原则,即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2. 案例:孙海平(刘翔的教练)在谈到针对刘翔的执教理念时提到,一般冬训是从10月中旬左右开始,到了春节前后运动员身体疲劳的程度达到最深,身体能力往下走,训练强度和质量也往下走。而刘翔正好相反,他是不断地往上走,可能会在机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系统上有些疲劳,但整体状态不会下降,因此对他训练的安排就有别于其他队员。另外,孙海平在一次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发现一些黑人的腿是上粗下细,分析后得出并不是所有黑人的腿都长成这种形状,这是训练的结果。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设计了加强胯部力量的训练手段,对刘翔的训练起了很大的作用。
问题:孙海平在对刘翔的训练中是如何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其依据是什么?
(1)上述案例表明,孙海平在训练过程中对不同的运动员、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项目进行了区别对待。
(2)具体体现在,冬训中根据刘翔的身体能力状态,安排区别于其他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根据跨栏项目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殊要求和刘翔自身的技术特点,对刘翔设计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手段。
(3)采用区别对待原则的主要依据为:
①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
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包括性别、日历年龄、生物年龄与训练年龄、竞技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身体状况、训赛情绪等,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与不同时刻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的训练环境和条件,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不同的要求。
③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训练所处的阶段和具体要求,以及气候、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等等,各有不同,又无时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