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 鼓吹乐是在______发展起来的,以______乐器与______乐器为主,有时兼有______的乐种。它起源于北方的______民族。
3. 拍子包括______、______、混合拍子、______、______、散拍子和交错拍子这七种。
4. 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用______和______来标记强拍和弱拍。
5. 回音是一种由四个音或五个音组成的旋律型,分______和______两种。
三、判断题 1. 芭蕾舞剧《仙女》第一次使女演员立起足尖。
对 错
A
[解析] 《仙女》是1832年创作于法国的传奇浪漫的芭蕾作品,它主要讲述了一个苏格兰青年与仙女之间的传奇爱情悲剧。它开创了足尖舞蹈的先河。
2. 京剧的四大名旦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常香玉。
对 错
B
[解析] 京剧的四大名旦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3. 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出现了一种节奏铿锵、音调高昂的革命歌曲,《同志们,勇敢地前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对 错
B
[解析] 《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是俄罗斯革命歌曲。
4. 《蝴蝶夫人》是波兰的普契尼写的。
对 错
B
[解析] 《蝴蝶夫人》是由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也是普契尼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
5. 《红军哥哥回来了》是著名的板胡独奏曲。
对 错
A
[解析] 《红军哥哥回来了》是一首板胡独奏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凯旋,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并又踏上征途的情景。
6. 德彪西是印象派创始人,其奠基作品是《牧神午后》。
对 错
A
[解析]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奠基作品是《牧神午后》。
10. 《玫瑰三愿》的词曲作者分别是光未然和黄自。
对 错
B
[解析] 《玫瑰三愿》的词曲作者分别是龙沐勋(龙榆生)和黄自。
五、论述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音乐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看法。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美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画结合,引发兴趣。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感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2)省时省力,开阔视野。在以往的器乐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把学习的乐谱先抄在黑板上,如今使用多媒体,把课前准备好的乐谱放到投影仪上学生便一目了然,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而且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另外,教师除了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外,还可以充分应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音乐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多媒体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有利于音乐审美情景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能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调动起来。 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规律,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只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不能破坏和阻碍音乐教学本身固有的规律来适应多媒体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方针,适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来推动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 试述德国宗教改革时期音乐方面的改革。
德国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时期一场突出的政治宗教运动,同时它对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宗教改革是在1517年由马丁·路德在维腾堡宫廷教堂门上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所引起的,其主旨是“清除教会中近来的腐败的附加物以净化教会,并返回到朴素的真正的使徒传统中去”。 音乐作为宗教改革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面貌。为了使音乐成为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马丁·路德将原有的、被天主教会统一使用的格里高利圣咏体系作了相应于符合新教宗旨的改动。首先,语言改革。格里高利圣咏中主要使用拉丁文圣经内容,对于德国民众来说解读拉丁文是十分困难的事,为此马丁·路德将《圣经·新约》译成德语,创造出用德语演唱的新教圣咏——众赞歌。其次,曲调改革。通俗易懂的歌词使曲调产生多种的处理方式:有的仍然采用原来的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根据改换的德文歌词,在节奏上略微改变;有的则采用以往的非礼仪性宗教歌曲形式,如众赞歌、经文歌;还有的直接采用世俗曲调,填以宗教性质的德文歌词,即所谓的“换词歌”;此外,还有新创作的曲调,创作原则基本遵循尼德兰乐派的复调写作手法。 众赞歌的雏形与格里高利圣咏相似,也为单旋律,由会众齐唱,节奏较为平均,有时根据歌词的需要,旋律有所变化。后来众赞歌也发展出复调形式。有三种风格:(1)古老的德国里德风格,男高音声部唱众赞歌,其他声部各自独立,形成流畅的复调。(2)尼德兰复调对位风格,将众赞歌以模仿手法加以发展。(3)和弦式风格(主要风格),主调倾向简单而朴素,众赞歌曲调通常在女高音声部。在其发展过程中,出于创作者主观角度表现(无论出于技巧或是情感方面的考虑)的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复调形式——“众赞歌经文歌”,它除保留原众赞歌曲调的某些基本因素以外,自由处理的成分有所增加,因而从技术性到艺术性都不同于会众齐唱的单旋律众赞歌,它往往专由训练有素的唱诗班来表演。 由此看来,在某些方面,路德教派的新教圣咏与罗马天主教格里高利圣咏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写法上的差异,唯一的区别在于歌词语言的不同;而由于新教圣咏引入大量世俗曲调从而使音乐性格显得更为活泼多样,这与完全束缚于宗教威严下的天主教艺术又有所不同。可以说,这种转变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总之,马丁·路德使宗教音乐具有了“世俗性”,他拉近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