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根据下表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a、b为两个自变量,S为被试),回答下列问题。 | b1 | b2 | b3 |
a1 | S1 S2 S3 S4 | S1 S2 S3 S4 | S1 S2 S3 S4 |
a2 | S5 S6 S7 S8 | S5 S6 S7 S8 | S5 S6 S7 S8 |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1. 在表示统计决策两类错误的参数中,为什么α+β不一定等于1?
(1)Ⅰ型错误:即当虚无假设正确时,我们却拒绝了该假设时所犯的错误,也叫α错误、弃真错误。假设检验未能侦查到实际存在的处理效应,即所谓“失之交臂”。
(2)Ⅱ型错误:即当虚无假设是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拒绝却接受了该假设时所犯的错误,也叫β错误、取伪错误。
(3)两类错误的关系:两类错误是在不同条件下犯的错误,Ⅰ型错误是在零假设成立时犯的错误,而Ⅱ型错误是在零假设不成立时犯的错误;α+β不一定等于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β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在规定了α的情况下要同时尽量减小β,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大样本容量。当n增大时样本平均数分布将变得陡峭,在α和其他条件不变时β会减小。
2. 试分析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测验的编制,其前期工作不外乎为测验目的的确定,测验内容的界定以及测验编制计划的设计。一个测验的内容范围包括所要测量特质中蕴含的全部行为,它可以非常大,也可以非常小。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内容范围具有边界。当其边界得到明确界定时,研究者就可以判定什么行为属于这一内容范围,而什么行为却超出了这一范围。
(2)每一内容范围内容均可分为几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更细更小的类,当每一类的内容及其在此内容范围内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以后,内容范围就有了明确的结构。而当一个内容范围具有了明确的边界和结构时,人们便认为此内容范围得到了明确界定。
3.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射形式。
(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联系:操作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且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它们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的特点。
二者区别如下:
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无条件刺激不明确。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互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4. 简评几种主要的态度量表的优缺点。
态度测量的常用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瑟斯顿等距量表、利克特量表、哥特曼量表。
(1)瑟斯顿等距量表
该量表对全部项目反应结果求中位数,以中位数来表示该受测者的态度状况。
①优点:在主题比较清楚、调查范围不广的态度问题调查上效果较好。
②缺点:制作过程复杂;用中数代表态度等级不一定适合;专家的意见不一定能代表一般人;等距量表是否真正等距也不一定。
(2)利克特量表
该量表要求受测者对每个项目的态度强弱按五级或六级反应,最后用受测者在所有项目中的评定等级的总和来表示受测者的态度状况。
①优点:制作简单,而且能广泛接受与态度有关的项目;可通过增加项目提高效度,并允许受测者充分表达态度的不同程度。
②缺点:有相同的态度分数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模式,从总分只能看出受测者的赞成程度,而无法对态度差异作进一步的解释。
(3)哥特曼量表
该量表将受测者按回答赞成的多少由高到低排列,再将项目依赞成的多少也由高到低排列,计算复制系数。
①优点:由单向性带来的态度分数与态度结构具有一致性。
②缺点:编制困难。
5. 概化理论G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概化理论的统计分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G研究,第二阶段称为D研究。G研究的目的是要定量估计观察领域中测量目标的方差以及各个测量侧面所产生的测量误差方差。采用的方法是方差分量分析法。
四、综合题1. 某项目组要考察被试的认知风格(言语型、表象型)对不同性质材料(图片、语词)的记忆成绩(以再认成绩为指标)的影响。请你帮助他们进行实验设计,说明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并说明将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可能的研究结果。
(1)研究主题:认知风格对不同性质材料记忆的影响。
(2)实验设计:这是一个2×2的混合设计。
①自变量是认知风格(言语型、表象型)和材料的性质(图片、词语)。
认知风格为被试间设计,不同性质的材料为被试内设计。
②因变量是记忆的再认成绩。
③控制变量:
a.主、被试效应,使用双盲法控制。
b.个体差异:被试间设计中如年龄,使用恒定法。性别,使用匹配法,使男女各半。
c.顺序效应:被试内设计中被试学习图片和词语材料的顺序,使用ABBA法平衡。
d.环境方面:如噪音、照明等,使用恒定法。
(3)被试选择:在大二学生群体中随机分发认知风格测量量表,从言语型和表象型结果中随机挑选被试各30名,并且两种类型中男女各半。
(4)实验程序:
学习阶段,对图片和词语使用ABBA法进行呈现,要求被试进行学习。
再认阶段,对新、旧图片及词语材料进行再认,记录再认成绩。
(5)统计方法:使用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计算差异是否显著。
(6)可能结果:
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即言语型认知风格的被试对词语材料的再认成绩好于图片材料。而表象型认知风格的被试对图片材料的再认成绩好于词语。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现状的满意度,某大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部分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访谈抽样与构建初测问卷:研究者利用晚自习,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概括、归纳,编制出学校教学现状满意度初测问卷,用5点量表计分。
试题与题目筛选:随机抽取文、理各5个班进行测试,计算各题的平均分、标准差及每道题与测验总分的相关(区分度),其中前10题的数据见表1。 表1 部分题目的数据表 |
题号 | 平均得分 | 标准差 | 区分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 3.71 3.62 3.45 3.29 3.46 3.24 2.41 3.70 3.14 3.28 | 0.82 0.52 0.83 0.84 0.85 0.79 0.83 0.85 0.78 0.84 | 0.55** 0.56** 0.20** 0.12 0.60** 0.67** -0.13 0.63** 0.56** 0.52** |
信度、效度分析:随机抽取文、理科各10个班,每班随机抽取25名学生进行正式测试,对398份有效问卷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问卷包括3个维度,再对这398份问卷做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问卷的结构效度。此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见表2。 表2 学校教学现状满意度问卷的信度 |
| 维度Ⅰ | 维度Ⅱ | 维度Ⅲ |
α系数 | 0.89 | 0.91 | 0.86 |
差异检验结果:考察不同学科学生态度差异可以用t检验,也可以用F检验。现给出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文、理科学生在维度Ⅲ的态度差异程度大于维度Ⅱ的态度差异。 表3 学校教学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
| 变异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 | p |
维度Ⅰ 维度Ⅱ
维度Ⅲ
| 组间 组间 组间
组内 | 34.92 28.01 17.41
59153 | 1 1 1
397 | 34.92 28.01 17.41
149 | 2.57 4.96* 11.68**
| p>0.05 0.01<p<0.05 p<0.01
|
请回答下列问题:2. 该研究的访谈抽样和初测问卷的构建过程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访谈抽样时的不足:在进行访谈时,抽取对象的范围比较窄小,误差比较大,在图书馆的可能都是学习比较好的,喜欢学习的,并不能保证整个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有所包含。而且访谈的地点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比较方便交谈的地方,太随意了,导致得到结果并不一定具有真实性。初测问卷构建的不足:初测问卷进行编制时,太过于简单,只是根据访谈的结果,进行概括与归纳,并不能确定编制的题目是否能代表测量学校教学的满意度。
改进方法:针对1不足的改进:研究在选取被试时,应根据学校学生的总人数,确定好抽取的方式,按年级的人数比例、按学校男女比例等等进行随机抽样都可以。然后选一个适合约谈的固定地方,约已随机抽取的被试来进行访谈。针对2不足的改进:在进行访谈之前,应该根据以往研究和资料列访谈提纲,再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概括与归纳之前,应该查阅文献,找与之相关的研究或找相关方面的老师或专家咨询,确定几个框架,然后再结合自己访谈的结果加以调整,最后按照确定框架维度编制问卷。
3. 针对表1的数据,提出项目筛选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根据美国测量学家艾伯尔(L.Ebel)提出的判断标准,见下表:
区分度指标D取值范围
|
采取措施
|
大于0.40 0.30~0.39 0.20~0.29 小于0.19
|
很好,无需修改 良好,修改会更好 尚可,仍需修改 差,必须淘汰
|
对表1中的项目筛选结果为:题目1、题目2、题目5、题目6、题目8、题目9、题目10这7道题的区分度都大于0.4,表明无需修改,直接用;题目4和题目7的区分度小于0.2,表明应直接淘汰;题目3的区分度在0.20~0.29之间,表明需要修改,才能使用。
4. 表2中的α系数是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它反映了问卷的什么心理测量学特性?
表2中的α系数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它反映的是测验的信度,即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是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克隆巴赫α系数,是同质性信度的计算方法之一,它适合所有计分类型的测验。同质性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系数,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题目间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所有题目测的都是同一种心理特质;其二是所有题目之间的得分具有较强的相关。从表中看出,该测验三个维度各个内部项目的一致性程度都在0.8以上,则说明每个维度内的题目都是一致测量该维度的。一般来说,α系数愈高,即测验的信度愈高。在基础研究中,信度至少应达到0.80才可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达到0.70就可接受,介于0.70~0.98均属高信度,而低于0.35则为低信度,必须予以拒绝。
5. 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考察过程是否存在错误,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存在问题。
研究者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问卷的三个维度,并再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了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或特质的程度,或者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要确定结构效度,应对心理特质下一个操作性定义。该研究中为了解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现状的满意度,直接对编制的问卷进行探索性分析,找出三个维度,而不是先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找出代表满意度的维度,然后在编制试题进行测量,最后用验证性分析探讨其结构效度。正如第一问中所说,在访谈之前就应该有个框架,根据框架开展后续的研究。所以在实施探索的顺序上存在问题,应加以改正。
6. 根据表3的数据,文、理科学生对学校教学现状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维度Ⅱ和维度Ⅲ上文、理科学生对学校教学现状的满意度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维度Ⅱ,F=4.96,0.01<p<0.05;维度Ⅲ,F=11.68,p<0.01),而在维度Ⅰ上没有显著差异(维度Ⅰ,F=2.57,p>0.05)。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正确。从数据中只能得出在哪个维度上有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维度之间差异大小的对比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差异之间的显著性检验,这还是在两个维度之间性质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两个维度的性质有较大差异,则就不能进行对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统计与测量的综合运用能力。测验的编制、测验项目的分析属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测验结果的分析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每一种方法检验的结果,都要进行分析其统计学意义。考生在复习这两门课程时,一定要结合起来,把统计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测量结果的分析中,也可将统计结果应用于实验研究的结果中。所以一定要注重自身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
7.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皮亚杰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动作划分为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2)发展的因素与结构
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量变)。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质变)。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其中,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3)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个阶段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儿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观关系。婴儿在1岁左右,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当着婴儿的面将玩具藏在两块相同的盖布A和B的一块下面,例如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出玩具,重复一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结果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A非B错误。它说明此时的婴儿对客体存在的认识,还依存于他对客体所做出的动作之中。
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与形象化思维的萌芽阶段,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表象具有相对具体性、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集中化(不守恒),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儿童表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思维是在前一个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运算的特点:①守恒性,所谓守恒性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守恒性是通过两种可逆性实现的,可逆性是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看原因;②群集运算,由于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因而可以进行群集运算,能够对这些运算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正确地掌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就在旧的具体运算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出现新的运算结构,这就是和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成熟的形式运算。
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以下特点:
①各阶段是连续的,但具有阶段性,即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②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③阶段之间可以有交叉;
④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⑥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和新结构。
(4)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
②这种理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等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