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模拟题175
一、A1型题
1. 煤杂质中对大气污染影响最大的元素是
A.氟
B.砷
C.钙
D.铁
E.硫
A
B
C
D
E
E
[考点]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解析] 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量与其所含的杂质种类和含量有关。而煤中的主要杂质是硫化物。因而本题选E。
2. 健康危险因素的个体评价中,如果评价年龄低于实际年龄,说明
A.被评价者存在的危险因素低于平均水平
B.被评价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高于平均水平
C.被评价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等于平均水平
D.被评价者不存在危险因素
E.以上都不是
A
B
C
D
E
A
[考点]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及其应用
[解析] 评价年龄是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按个体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的预期死亡率水平求出的年龄称评价年龄。评价年龄低于实际年龄,说明被评价者存在的危险度低于平均水平。
3. 欲对某地25名7~10岁儿童体重与肺活量回归系数进行假设检验,不可采用
A.回归系数t检验法
B.回归系数F检验法
C.相关系数t检验法
D.查相关系数界值表法
E.回归系数的秩和检验
A
B
C
D
E
E
[解析] 欲对某地25名7~10岁儿童体重与肺活量回归系数进行假设检验,可采用回归系数的t检验或F检验。由于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检验等价,所以也可采用相关系数t检验或查界值表法。所以答案选E。
4. 下列哪项不是预防龋齿的保健措施
A.减少吃甜食及碳酸饮品的频率
B.注意口腔清洁
C.进行窝沟封闭
D.牙齿萌出后,进行咀嚼训练
E.牙齿萌出以后逐渐减少夜间喂养次数
A
B
C
D
E
D
[解析] 预防龋齿
1)提倡母乳喂养,牙齿萌出以后规律喂养,逐渐减少夜间喂养次数。不要养成含着乳头或奶嘴睡觉的习惯。
2)儿童应减少吃甜食及碳酸饮品的频率,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营养又丰富的食物。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除每日三餐外,尽量少吃零食,刷牙后睡前不再进食。
3)注意儿童的口腔清洁,尤其在每次进食以后。牙齿萌出后,家长应用温开水浸湿消毒纱布、棉签或指套牙刷轻轻擦洗婴儿牙齿,每天1次。当后牙萌出后,家长可选用婴幼儿牙刷为幼儿每天刷牙2次。3岁以后,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开始教儿童自己刷牙。此外,家长还应每日帮儿童刷牙1次(最好是晚上),保证刷牙的效果。选用适合儿童年龄的牙刷。当儿童学会含漱后,建议使用儿童含氟牙膏。
4)3岁以上儿童每年2次局部应用氟化物;窝沟较深的乳磨牙及第一恒磨牙可进行窝沟封闭。
5. 动物内脏突出的营养素特点
A.脂肪含量较高
B.蛋白和胆固醇含量较高
C.无机盐含量较低
D.维生素含量较低
E.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
A
B
C
D
E
B
[解析] 动物内脏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丰富的铁、锌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
2
、维生素D等。动物内脏同时含较高胆固醇,每100g猪脑中含量为2571mg,猪肝288mg。
6.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
A.二类
B.三类
C.四类
D.五类
E.六类
A
B
C
D
E
C
[解析]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7.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
A.个体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B.个体或群体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C.个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D.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E.个体或群体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行为
A
B
C
D
E
D
[解析]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8. 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介质
A.大气
B.水体
C.土壤
D.生物体
E.有机和无机物
A
B
C
D
E
E
[解析] 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9. 致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是
A.细菌
B.霉菌
C.酵母
D.病毒
E.以上都不是
A
B
C
D
E
A
[考点] 食品的细菌、真菌污染及预防
[解析] 使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一般情况下细菌常比酵母和真菌占优势,主要是以细菌为主。
10.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机理是
A.促进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B.抑制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C.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D.抑制单胺氧化酶
E.抑制胆碱酯酶
A
B
C
D
E
E
[考点] 阿托品
[解析] 抗胆碱酯酶药和乙酰胆碱一样,也能与胆碱酯酶结合,但结合较牢固,水解较慢,使酶失去活性,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便大量堆积,表现M及N样作用。抗胆碱酯酶药可分为两类:①一类是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等;②另一类为持久性抗胆碱酯酶药,如有机磷酸酯类,有机磷酸酯类的作用机制与可逆性抗胆碱酯酶相似,只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更为牢固。结合点也在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此羟基的氧原子具有亲核性,而有机磷酸酯类分子中的磷原子是亲电子性的,因此磷、氧二原子间易于形成其价键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11. 要使一个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内因
B.外因
C.环境
D.促成
E.强化
A
B
C
D
E
A
[解析] 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所以说一个人行为的改变关键在于内因。
12. 对大豆营养特点不正确的描述
A.大豆蛋白是最好的植物性蛋白
B.大豆蛋白富含蛋氨酸
C.大豆脂肪含丰富的亚油酸
D.大豆含较多的钙、硫胺素和核黄素
E.大豆蛋白质富含赖氨酸
A
B
C
D
E
B
[考点] 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解析]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较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赖氨酸含量较多,但蛋氨酸含量较少,与谷类食物混合食用,可较好地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3.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国家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实施分诊诊疗制度,其中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
A.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
B.非急诊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C.根据居民健康状况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D.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E.双向转诊
A
B
C
D
E
C
[考点]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解析]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国家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非急诊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并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14. 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四苗防六病”针对的疾病不包括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麻疹
E.乙型脑炎
A
B
C
D
E
E
[解析] 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四苗防六病”即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1992年乙肝疫苗也被纳入计划免疫范畴内。只有E选项不在计划免疫范畴内,因此答案为E。
15. 当前化妆品经营中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A.微生物污染
B.无卫生许可证产品的销售
C.化妆品的产品质量
D.化妆品的无证经营
E.化妆品的假冒伪劣产品
A
B
C
D
E
B
[考点] 家用化学品卫生
[解析] 当前市场上销售或美容院使用无许可证或批准文号的化妆品的问题较为突出,时有在美容院美容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可见无卫生许可证产品的销售为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
16. 假阴性率也称为
A.灵敏度
B.特异度
C.漏诊率
D.误诊率
E.约登指数
A
B
C
D
E
C
[考点] 筛检试验的评价
[解析]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指实际有病,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无病的百分比。它反映的是筛检试验漏诊病人的情况。
17. 下列哪项属于急性酒精中毒
A.单纯醉酒
B.依赖综合征
C.酒中毒幻觉症
D.酒中毒妄想症
E.酒中毒性脑病
A
B
C
D
E
A
[解析] 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是指患者一次饮大量酒精(乙醇)后发生的机体机能异常状态,对神经系统和肝脏伤害最严重。
18. 随着环境有害因素的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效应的个体数占总测定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种关系是
A.因果关系
B.剂量-效应关系
C.剂量-反应关系
D.对立统一关系
E.相互作用关系
A
B
C
D
E
C
[解析] 随着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的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19. 全世界于1979年消灭了天花主要是采用了哪一种措施
A.治疗病人
B.国境检疫
C.疫区消毒
D.接触者留验
E.普种疫苗
A
B
C
D
E
E
[解析] 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对全球天花的消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 下列哪项不属于公共场所的卫生项目
A.空气
B.湿度
C.温度
D.气压
E.风速
A
B
C
D
E
D
[解析]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公共场所的下列项目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①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②水质;③采光、照明;④噪声;⑤顾客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
二、A2型题
1. 女,35岁。误服有机磷农药50ml,立即被其家人送往医院,该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
A.彻底洗胃
B.早期应用阿托品
C.早期应用解磷定
D.解磷定与阿托品合用
E.静脉注射毛花苷丙
A
B
C
D
E
A
[考点] 农药中毒
[解析] 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原则主要为及早清除毒物、尽快使用特效解毒药物。彻底清除毒物是抢救的第一步,也最为关键。
2. 某垃圾场,一名男性垃圾焚烧工,在焚烧含大量塑料的垃圾时,突然感到头痛、头晕、发热、呼吸加快等不适而被送医院就诊。可诊断为
A.氰化物中毒
B.氮氧化物中毒
C.聚合物烟雾热
D.一氧化碳中毒
E.中暑
A
B
C
D
E
C
[解析] 此患者症状与聚合物烟雾热的临床表现相符,又由于焚烧的是塑料垃圾,塑料为高分子聚合物,所以可以诊断为聚合物烟雾热。
3. 某地踺康人血清氯总体均数μ
0
=102mmol/L,抽查25名呼吸性碱中毒病人血清氯=112mmol/L,S=15mmol/L,呼吸性碱中毒病人和健康人有无差别的假设检验可用
A.t检验
B.u检验
C.方差分析
D.X
2
检验
E.方差齐性检验
A
B
C
D
E
A
[解析] 比较呼吸性碱中毒病人和健康人是否有差别,属于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的比较,由于样本均数较小,总体标准差未知,应采用t检验。
4. 1988年1月19日,某市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骤然上升,数日内发病人数成倍增长,至3月18日,共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292301例,平均罹患率82‰,为常年发病率的12倍。死亡11例,病死率为76/10万。该现象属于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长期趋势
E.周期性
A
B
C
D
E
C
[解析]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
流行: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相对于散发,流行出现时各病例之间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5. 男性38岁,建筑工人,近日献血时发现抗-HIV阳性,CD4T淋巴细胞0.6×10
9
/L,总淋巴细胞数2.1×10
9
/L,患者无任何症状,5年前曾赴非洲工作1年,此患者为HIV感染的哪一期
A.0期
B.Ⅰ期
C.Ⅱ期
D.Ⅲ期
E.Ⅳ期
A
B
C
D
E
C
[解析] 患者目前无任何症状,仅血清中抗-HIV阳性,属HIV无症状感染期,即HIV感染Ⅱ期,结合流行病学可能于5年前感染。
6. 患者,男,30岁,在5年前因露阴癖而被抓劳教,放出来后,其观念仍顽固地存在,强烈要求进行心理治疗。对于该患者较适宜的心理治疗方法为
A.自由联想
B.梦的分析
C.厌恶治疗
D.系统脱敏
E.生物反馈
A
B
C
D
E
C
[考点] 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厌恶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也是成功的治疗心理疾病包括性变态的很好方法。厌恶治疗能使其彻底摆脱疾病的痛苦,不再有暴露的意念。
7. 患者,女性,55岁。自幼起发作性喘息,发作时经“氨茶碱,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可缓解,近1周来症状再发并加重急诊。查体:神清,端坐呼吸,三凹征(+),心率120次/分,P
2
>A
2
,双肺未闻及哮鸣音及湿啰音。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左心衰竭
B.上气道阻塞
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D.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E.支气管哮喘
A
B
C
D
E
E
[考点] 支气管哮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支气管哮喘诊断的临床思维判断的能力。本病例临床特点有:①55岁女性患者;②发作性呼吸困难,用氨茶碱、地塞米松可缓解;③体检示;端坐呼吸,三凹征(+),心率120次/分,P
2
>A
2
,双肺未闻及哮鸣音。根据以上特点可初步诊断支气管哮喘。并依据体检结果考虑重症可能性大,故E答案可为正确答案。患者虽然表现为急性发作呼吸困难,但肺部无湿哕音,可排除心力衰竭。故A答案可排除。上气道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等疾病均无病史提供,故B、C、D答案可排除。
8. 在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中,绝对值等于3的差值有4个,它们是-3、-3、3、3。如果它们的位次为4、5、6、7,则第2个-3的秩次应为
A.-5.5
B.-5
C.4
D.5.5
E.7
A
B
C
D
E
A
[考点] 配对设计的符号秩和检验
[解析] 在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中,对于同时存在绝对值相等的差值,符号相反则按平均秩次编秩,再加以正负号。第2个-3的秩次应为-(4+5+6+7)/4=-5.5。
三、B1型题
A.电离辐射
B.社会活动
C.业余活动
D.劳动强度
E.采光照明
1. 与生产工艺过程有关的因素是
A
B
C
D
E
A
[解析]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是由生产工艺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的原材料或辅料、工具或器具、工作程序等变化而改变,主要包括: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2. 与劳动过程有关的因素是
A
B
C
D
E
D
[解析]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又称工作过程,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工作组织、操作体位、工作方式、行为、节奏、劳动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比例以及心理状况等。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不合理的作息制度、轮班制度、人员编制不合理等。
(2)心理过度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觉紧张,运动器官紧张等。
(5)劳动姿势不良或使用不合理工具,如经常弯腰劳作等。
(6)工作节奏过快,如流水线生产对动作限定时间太短,操作频率过快。
3. 与生产环境有关的因素是
A
B
C
D
E
E
[解析] 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高气温和太阳辐射等;
(2)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3)厂房建筑或生产设备布局不合理:如车间狭小,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机器和设备没有按照设计和规定摆放。
A.单样本t检验
B.配对t检验
C.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D.成组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检验
E.u检验
4. 已知某市区1995年男孩出生体重的总体均数为3.52kg,随机抽样调查了郊县的20名男孩,出生体重的均数为3.29kg,欲分析市区和郊区男孩的出生体重是否不同,应用
A
B
C
D
E
A
[解析] 单个样本的t检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如果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属于单一样本的t检验。
5. 在用硝酸-高锰酸钾冷消化法测定尿铅含量的研究中,用湿式热消化法-双硫腙法作对照,对10名患者测定尿铅(mmol/L),欲分析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无差别,可用哪种检验
A
B
C
D
E
B
[解析] 配对设计的t检验:配对设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设计方式,能够很好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有自身配对和非自身配对之分。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实际上是用配对差值与总体均数“0”进行比较,即推断差数的总体均数是否为“0”。
配对资料(三种情况):①配对的两个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处理之后的数据;②同一样品用两种方法(或仪器等)检验的结果;③同一受试对象两个部位的数据。目的:判断不同的处理间是否有差别,即:差值的总体均数为0。
6. 医师观察新药对某病的疗效,并与旧药组比较,治疗一月后两组的血沉(mm/小时)如下表。应选用哪种检验
A
B
C
D
E
C
[解析] 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又称成组比较或完全随机设计的t检验,其目的是推断两个样本分别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相等。判断两样本来自的总体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可用正态性检验的方法。若两样本来自的总体方差不齐,也不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的资料可用其几何均数进行t检验,对其他资料可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7. 将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分别用标准株与水生株作凝溶试验,测得稀释倍数如下。
标准株(10人):100,200,400,400,400,800,1600,1600,1600,3200
水生株(9人):100,100,100,200,200,200,200,400,400
问两组的平均效价有无差别,可用
A
B
C
D
E
D
[解析] 该资料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的资料,所以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检验。
A.缩短时间、围封隔离、个人防护
B.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C.增大距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D.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
E.减小距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8. 内照射的防护主要措施有
A
B
C
D
E
B
[解析] 内照射的防护原则包括: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及个人防护。
9. 外照射的防护主要措施有
A
B
C
D
E
D
[解析] 外照射的防护原则同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及电离辐射)防护的总原则,即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
四、A3/A4型题
2002年12月广西某地山区一辆满载数吨剧毒化学品砒霜的卡车翻落在深山峡谷中,大部分毒物抛撒到谷底的河流里,而下游15km的居民则以这条河的水作为饮用水水源。
1. 当得知这一事故的报告后除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外,你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从保护人民健康的角度出发,首先应
A.立即赶赴现场了解具体情况
B.查阅有关资料
C.立即通知下游居民暂停饮用河水
D.提出对受污染河水处理的具体措施
E.关注污染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
A
B
C
D
E
C
[考点] 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
[解析] 因为这条河为居民的饮水水源,所以应该首先通知下游居民暂停饮用河水,以免发生中毒。
2. 为防止河水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领导派你对河水进行监测,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你认为采集水样最重要的河流断面是
A.距事故下游最近的居民取水点上游1000m和取水点处
B.事故点的上游1000m和下游100m
C.事故点下游最近居民取水点上游1000m和下游100m
D.事故发生地点
E.事故点下游7.5km处
A
B
C
D
E
A
[考点] 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
[解析] 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要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所以要在距事故下游最近的居民取水点上游1000m处和取水点处进行监测。
3.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中砷的最高容许浓度(mg/L)是
A.10
B.5
C.0.01
D.0.05
E.2
A
B
C
D
E
C
[考点] 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
[解析] 我国规定饮用水含砷量不得超过0.01mg/L
有研究者欲分析白酒的平均销售量与肝癌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收集了1998年全国20个大城市白酒的平均销售量与肝癌的死亡率资料。
4. 该研究者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历史资料分析
B.随访研究
C.生态学研究
D.筛查
E.现况研究
A
B
C
D
E
C
[解析] 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本题通过收集白酒的平均销售量与肝癌的死亡率资料,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这种研究形式称为生态学研究。
5. 在应用该方法时易发生的错误是
A.暴露污染
B.匹配过度
C.生态学谬误
D.霍桑效应
E.失访
A
B
C
D
E
C
[解析] 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谬误是此类研究最主要的缺点,其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组)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故在一般情况下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谬误常难以避免。
一、A1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A2型题
1
2
3
4
5
6
7
8
三、B1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四、A3/A4型题
1
2
3
4
5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