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2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
A.刘向
B.左丘明
C.司马迁
D.战国史官
A
B
C
D
A
2. 梁惠王又称
A.魏惠王
B.秦缪公
C.燕昭王
D.秦惠王
A
B
C
D
A
3. 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A.李白
B.李商隐
C.屈原
D.李贺
A
B
C
D
C
4. 《马伶传》、《报刘一丈书》、《故都的秋》的作者依次是
A.侯方域 宗臣 郁达夫
B.宗臣 侯方域 沈从文
C.侯方域 柳宗元 郁达夫
D.宗臣 柳宗元 沈从文
A
B
C
D
A
5. 在《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小雅》
B.《大雅》
C.《国风》
D.《周颂》
A
B
C
D
C
6. 《论语》作为散文集,其体裁是
A.杂感
B.传记
C.语录
D.游记
A
B
C
D
C
7. 《短歌行》中用了典故的诗句是
A.月明星稀
B.周公吐哺
C.乌鹊南飞
D.忧思难忘
A
B
C
D
B
8.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体裁是
A.散曲
B.套数
C.诸宫调
D.杂剧
A
B
C
D
D
9. 《诗经》中的《氓》属于
A.颂
B.大雅
C.小雅
D.风
A
B
C
D
D
[解题指导] 《氓》选自《诗经·卫风》。
10. 王安石的文学主张是
A.“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B.“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C.“准陈言之务去”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A
B
C
D
A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作家文学主张的了解。这是历届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查诗歌相关基础知识中较常见的题目类型。此题在2008年大学语文考试中就出现过,是选择题的第一题,不是原题重现,但是考查点就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2009年再次出现,说明中国古代作家的文学主张应该列为复习重点。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他认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故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错误防范] 注意区分几个古代著名文学家的不同文学主张。此题中王安石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容易混淆。白居易同样也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以达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目的。其政治讽喻诗多为“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指斥时弊之作。韩愈主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主张重道以充文,提倡文风平易、诗风平淡,主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应成为作文章的准则。他的主张内容深刻而字面浅显。“明道”为第一,也就是应当言之有物,既要合乎道理又要击中要害;“致用”为第二,也就是“可以操作”,有针对性;“事信”为第三,也就是给人以“守信”的感觉;“言文”为第四,也就是语言文字要“浅显易懂”。
11. 律诗中要求对仗的是
A.首联
B.尾联
C.颔联
D.颈联与颔联
A
B
C
D
D
12. 欧·亨利是19世纪著名的
A.英国作家
B.法国作家
C.美国作家
D.德国作家
A
B
C
D
C
13. 钱钟书在《论快乐》一文中认为决定快乐的主要因素是
A.性格
B.物质
C.处境
D.精神
A
B
C
D
D
[解题指导] 《论快乐》一文主要论说了中西方对于快乐的理解,阐述了快乐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和希望。文章通过对于快乐的特点和本质的论说,阐明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和“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
14. “五十步笑百步”、“周公吐哺”、“信誓旦旦”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短歌行》、《寡人之于国也》、《谏逐客书》
B.《寡人之于国也》、《短歌行》、《诗经·氓》
C.《谏逐客书》、《寡人之于国也》、《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诗经·氓》、《谏逐客书》
A
B
C
D
B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B
16.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A.小令
B.大令
C.慢词
D.杂剧
A
B
C
D
A
[解题思路与技巧] 天净沙:曲牌名。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由同一曲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这首《天净沙》是小令。
17. 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A
B
C
D
B
18.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篇的点睛之笔是
A.古道西风瘦马
B.小桥流水人家
C.断肠人在天涯
D.枯藤老树昏鸦
A
B
C
D
C
[解题指导] “断肠人在天涯”是《天净沙·秋思》的点睛之笔,点明主题:游子思归,倦于漂泊。
19. 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A.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B.一座大惊,
皆感激为云泣下
。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眼泪。
C.
千金,重币也
;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的钱。
D.
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A
B
C
D
A
20. 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A.《骆驼祥子》
B.《断魂枪》
C.《茶馆》
D.《月牙儿》
A
B
C
D
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 解释这段文字中带点的字的含义。
辄: 陈: 急: 度:
辄:就。陈:通“阵”。急:迫近。度:估计。
[解题指导] 注意“陈”字在课文中出现过多次,该字是这篇课文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通假字。
2. 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哪四个方面的特点?
廉洁轻财、爱射善射、关爱士卒、近敌射箭。
[解题指导] 廉洁轻财: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爱射善射: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关爱士卒: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近敌射箭: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3.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属于什么描写?
细节描写。
[解题指导]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突出了李广的爱射与善射。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4.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共叔段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贪得无厌,狂妄愚蠢。
5. 郑庄公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采取了宽以养恶、欲擒故纵的策略。这说明他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6. 作者通过这个事实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
阅读《陌上桑》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小题: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
颇
有余。”“使君
谢
罗敷,
宁可
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7. 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词。
颇: 谢: 宁可:
颇:很。一说,略微。谢:问。宁可:可不可以。
8. 分析这段诗句中罗敷的性格特点。
表现罗敷的心灵美:坚贞不二,道德高尚,面对高官的求婚,她严词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表现出她的勇敢。
9. 将这段诗句中的下面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使君一何愚:
使君多么愚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风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1. “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九斤老太……康健”象征农村旧貌没有变化。“六斤……新近裹脚”象征农村年轻的一代在走前辈走过的路。“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象征人们仍然在贫穷落后之中,修补几千年来的传统旧习,沿袭传统。
2. 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是小说的结尾,描写了辫子风波过后,鲁镇临河土场上又恢复了往日宁静的场面。作者通过上述描写暗示读者:辛亥革命终归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果,中国农村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封建复辟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于辫子风波的事件还会上演,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唤醒民众,揭示旧思想仍然钳制着人们的灵魂。
[解题思路与技巧] 七斤,原来是这场风波的波及者,因在城里被革命军剪去了辫子,而辫子军复辟后,他心惊胆战,为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后来辫子军失败了,七斤又重新被人尊敬。一场沸沸扬扬的风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人们似乎也并没有难为七斤,七斤只是担忧了一场,思想上也没有真正受到触动,也无任何变化。风波过后,“十八个铜钉的饭碗”照常使用,九斤老太依然康健和不平。农村的面貌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六斤头上的双丫角已变成了大辫子,她又裹起了小脚,在走前辈走过的老路。皇帝虽然被推翻了,但旧的思想和习俗仍钳制着人们的灵魂,农村依旧如一潭死水。广大农民精神上仍没有觉醒,他们的思想依旧那么麻木、愚昧。他们仍然沿袭传统,走过去的老路。在揭示辛亥革命后封建农村落后的社会面貌的同时,作者指出了启蒙和唤醒民众的重要性,否则无法改变他们的悲剧性命运。
3.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
“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4.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语言(对话)描写。
5. 这段文字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姚纳与马的谈话,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关系完全映衬出来。姚纳的孤独和无助,反映出了社会的冷漠与人们精神的麻木。
6.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苦恼是什么?
他的苦恼是经历了丧子之痛,却找不到诉说苦恼的对象,最后只好把一腔苦恼讲给自己的小马听。
阅读《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则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
7. 这段文字提及了哪几种读书的方法?
四种读书的方法。一种是选读,只读其中的某些章节;一种是全读,不必细心地读;一种是精读,用心去品味和咀嚼消化作品的内容;一种是请人代读,或读别人的摘要,只要知其意就可以了。
8. 最后一句话“有些书也可以请人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的含义是什么?
这其中的含义告诉人们:人受精力、时间所限,不可能对每本书都花过多的时间去读。重要的是要抓住重点。对一些次要的书,只要略知一二即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将其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9. 这几种读书方法主要针对什么问题?
强调治学要“权衡轻重”。
四、作文
1. 猪向牛抱怨它不受人们的欢迎:“人们经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确实,你给予了人们牛奶和奶油,但我给予人类的更多,我奉献人类熏肉和火腿,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牛想了想说:“也许是因为我是在生前奉献的。”牛的回答很巧妙,生前奉献是针对猪的评论而言的,实际上牛的奉献更彻底。请以“奉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略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文言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四、作文
1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