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填空题1. 对水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起主导因子作用的是______。
2. 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三个不等降雨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分为三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及______。
3. 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称为群落的______。
4. 他感作作是______中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且种内关系中也有。
5. 长日照植物由南往北移时,发育提前,由北往南移时,则发育______甚至不开花。
6. 很多种类的植物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是因为______太低的因素。
7. 恒温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变温动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8. 生物生长发育的最高温度、最适温度和最低温度称为______温度。
9.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通常划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和______。
10. 海拔高度、地形等是对生物生长发育起______作用的生态因子。
11. ______是种群固定增长能力的唯一指标。
12. 白天由山谷沿山坡而上的风称为______。
13. 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划分,森林砍伐迹地的演替属______。
14. 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约降低______℃。
15. ______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
16. 在______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
17. 相邻不同群落的交界处叫______,也叫生态交错区。
18. 具有镶嵌性特性的植物群落叫做______群落。
19. 禁止使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气圈的______层。
20.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气相、液相和沉积三个基本类型,其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______型。
四、简答题1. 简述物种形成的过程。
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3个步骤:
(1) 地理隔离。通常是南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2) 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
(3)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出现,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2.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并举例说明。
(1) 各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2) 在一定的范围内,某因子不足时,其作用可南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
(3) 例如,光照和二氧化碳两因子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在光照不足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
3. 简述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植被类型。
植被是划分生物群落类型的基础。陆地生物群落主要植被类型如下:
(1) 森林,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2) 草地,包括稀树草原和草原;
(3) 荒漠;
(4) 苔原。
五、论述题1. 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1)过程:
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
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
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
(2)主要特点:
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
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而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利用率低,停留在土壤中的磷一部分随地表径流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磷的富集;
③水体中过量的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导致赤潮发生和蓝藻大暴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