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8.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有______。
①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②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③增量改革
④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⑤先试点,后推广
A B C D
B
[解析]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有:①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②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③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三、简答题1. 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对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1)在经验检验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否定凯恩斯理论。由于滞胀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
(2)在理论方面,首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三大错误:
①不合理性的预期。在凯恩斯理论中,经济当事人的预期通常被假定为不变,它主要取决于过去该变量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利用有关将来的信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违背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②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劳动供给时,假定人们就收入和闲暇进行选择,但在宏观消费理论中又假定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即劳动者要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选择。但并没有一种理论说明二者的一致性。
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根据理性预期假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基础上的。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市场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不能预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
上述结论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简述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通常可以使用两个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更重要。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这是因为:
(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常常被人们看作为衡量财政集中程度的指标。其实,论集中程度,倒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更贴近实际。因为,财政支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为财政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的规模。而财政收入则只是表明了财政可能使用和支配的规模,它常常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财政的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更直接地通过财政支出执行。
3. 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1)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正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引起的。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并且递减出现消费不足。
②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是使得资本品在使用期内的各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大小。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a.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
b.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③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用作交易,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率都不会再下降。经济陷入“凯恩斯陷阱”。
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2)由以上分析可知,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因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由于在经济萧条时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扩张无法降低利率,货币政策无效。因此,凯恩斯认为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财政政策就是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4. 简述IS-LM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1)IS-LM模型的内容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它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2)IS-LM模型的意义
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