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定资料 近年来,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催生了一系列数字化新职业。在此情形之下,加速培养数字化新职业人才成为数字化转型企业的一大诉求,企业对新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大幅增长。
2020年10月,F市公示首批大数据专业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职称评审名单。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全市共有400多人报名,通过最后评审的约有80%。
这是F市首次就大数据专业职称进行评审,在该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意义。此次大数据专业职称评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由F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权,委托F市的上市公司M公司负责组织实施评审。
在F市此次评审之前,类似的一线技术人员,一般只能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证书。但“以考代评”的做法,不仅在专业设置上过于宽泛,也将很多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挡在了职称评审的范围之外。
F市人社局有领导指出,由于产业不断创新,原有职称专业设置难以适应新产业新趋势的发展需求,无法为新产业引进、招聘、考核评价专业人才提供相应参考标准。
人才是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F市此次对大数据人才制订评价标准,意在为企业选人用人和人才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使职称专业设置与城市战略需求同频、与产业发展同步,从而激发大数据从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M公司对大数据人才十分渴求,正面向全球持续招募新型智慧城市和网络空间安全板块相关人才,包括技术带头人、产品及销售负责人等。M公司这样的行业龙头尚且不得不面对“大数据人才荒”的尴尬,整个F市更是由此可见一斑。
登录F市人才网,输入“大数据”,每天都会有几百条相关的招聘信息跳出来,信息对应的是F市数百家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迫切需求。其中就有A股上市公司,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甚至常年有效。很多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都是依靠内部培训满足,但今天这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对大数据人才有迫切需求的还不只是F市。相关研究机构早在几年前就预测,2018年大数据或者数据工作者的岗位需求会激增,其中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在14万到19万之间,懂得利用大数据作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则将达到150万。几年过去,这一数字只增不减。
“F市聚集了一大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这些高科技新兴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F市人社局官员如此解释推动大数据专业职称评审改革的原因。
一直以来,众多企业将证书视为选择人才的第一标准。但证书只能证明持证人学过专业理论知识,如此将很多掌握了技术的非科班人才拦在职称外面,必然不利于大数据人才流动。
掌握了技术的非科班人才“口说无凭”,拿到证书的科班人才却可能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尴尬,这又导致了专业人才的错位。如何招到专业人才,成了困扰企业的难题。
从首次大数据专业职称评审改革取得的成效来看,F市此次改革可谓一举多得。对F市管理部门来说,这是职称评审市场化的一次有益尝试,“以评代考”让职称评审更加专业,也更贴近市场。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对接受委托负责组织实施大数据专业职称评审的M公司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大数据人才,在解决大数据人才荒上有可能优先获益。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请梳理当前数字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要求:
(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
(2)措施有针对性;
(3)不超过400字。
问题:一是考评方式不当。“以考代评”的方式,专业设置宽泛,评审范围狭窄,且易导致专业人才错位问题。二是参考标准落后。原有职称设置难以适应新产业新趋势的发展需求,无法为新产业引进、招聘、考核评价专业人才提供相应参考标准。三是岗位缺口巨大。“大数据人才荒”是行业普遍现状并且长期存在。四是人才流动困难。企业以证书取才,使很多掌握技术的非科班人才被拦在职称外。
措施:一是改革考评方式。政府可将考评工作委托大数据行业龙头企业组织,通过“以评代考”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纳入职称评审范围。二是更新参考标准。评审方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注重能力测评,以创新研发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评价成果质量、技术水平,通过实绩评价人才。三是拓宽培养渠道。各地政府要鼓励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促进产教融合,引导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四是搭建服务平台。政府应在征得人才同意的基础上,建立专门针对数字化人才的资源库,帮助企业和人才进行信息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