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题1.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正确。
(1)制度化教育:又称正式教育,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总称,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和运行制度构成的教育形态。
(2)非制度化教育:又称非正式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进行的不具有结构性或组织性的自主、偶发性学习活动。
(3)辨析: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再从制度化到非制度化的过程,从学校系统形成至今,教育制度化达到了高度成熟。具有完备学校系统的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与制度化的社会形态相伴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2. 掌握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但个体知识的增多与能力发展并不必然成正相关。
正确。
(1)关系: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2)应用:教学中要促成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能力水平的高低。若是“填鸭式”教学,即使学生头脑中被填满了一大堆知识,也不会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反而会使他们变得呆头呆脑。
(3)总结: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防止重知轻能的倾向。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3. 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错误。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3)辨析: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二者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侧重教学活动。
②区别:第一,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第二,学科性质不同,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第三,侧重点不同,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4. 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偏差越大,意味着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越高。
错误。
(1)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历史、被试身心的成熟程度、前测效应、测量工具、统计回归、被试选择的差异、被试的流失、多种因素和条件的交互作用。
(2)教育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表明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3)辨析:样本均值和总体均值的偏差较大,表明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程度,其属于外在效度中的总体效度。可见,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偏差大,会影响总体效度,降低外在效度,并非影响内在效度。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二、简答题1. 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的政治基础即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
①制约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②制约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和集中体现,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③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审批、调拨教育经费等办法掌握教育领导权,还利用意识形态的优势,通过编写教材、审定教科书、发行各种读物等途径来决定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④制约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判断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谁有或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受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⑤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统治阶级会利用手中的特权来规定学校的课程和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更是直接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指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接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用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态度和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能力与习性的过程。
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就越重要。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就越能认识到民主的价值,就越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中履行民主的权利。
④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的聚集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从而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2. 列举并简述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教育目的论主要有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等。
(1)根据教育目的的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①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由社会的需要决定。基本观点:a.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b.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c.教育的效果用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
②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当由受教育者的需要、潜能和个性决定。基本观点:a.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b.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c.教育的效果用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程度来衡量。
(2)杜威将教育目的分为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①内在目的论:反对传统的远离儿童的需要和理解的目的,即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应该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与身心发展规律,完成教育活动过程的具体目的,促进学生内在的生长与发展。
②外在目的论:政治、社会的要求或教师等人强加给儿童的目的,是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事物,这些目的都不是儿童真正想要的。因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约束。
(3)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分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①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准备生活说反映了人们期望通过教育获取能够使个人幸福的知识和能力。
②教育适应生活说:对教育准备生活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3. 简述培根构想的“所罗门之宫”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1)简介:培根的“所罗门之宫”也称“六日大学”,是一所乌托邦式的教学和科研机构。
(2)所罗门之宫有完善的设施,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有进行气象研究和实验的建筑物和设施,有巨大的果园和花园,有动物园养育、观赏、解剖和试验,有药房,有药草制剂、药材和药品,有能制造纸物品的工厂,保持不同热度的熔炉,有光学馆、音乐馆、香料室、机器馆。
(3)培根也设想了所罗门之宫工作人员的任务,并为每类工作人员加上了奇特而形象的头衔。所罗门宫有两个长廊,一个陈列着各种特别新奇而有价值的发明的模型和样品,另一个陈列着主要发现者、发明家的雕像。所罗门宫有宗教活动,要巡视和访问全国的主要城市,预告自然疾病、自然灾害,教导人民如何进行防御和救治。
(4)所罗门之宫的教育宗旨。培育科学人才,促进科学教育。“所罗门之宫”作为一所科学教育机构,其目的是“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并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青年是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所罗门之宫奖励科学发明创造,积极与国外进行科学交流。这一设想为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激励。
4. 简述教育研究中的“准实验”的基本特征。
按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不同,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准实验是指对无关变量有一定控制的实验。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只能尽可能对其予以控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通常会设置控制组,因而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的可行性。准实验既有科学实验具有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
(1)准实验具有科学实验均具有的一般特征。准实验具有干预性与控制性,能够呈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精确的测量手段和数据处理,能够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2)相较于前实验与真实验,“准实验”有其独特的基本特征。
①研究问题的现实性。准实验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准实验的实验结果更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②研究条件的复杂性。准实验提供了研究复杂教育过程的条件,其条件是开放的、动态的,包含了各种比真实验条件复杂得多的因素,许多变量的强度、变化范围远远大于真实验条件。许多在实验室里不可能模拟的情况,可以采用准实验来进行研究。
③研究环境的差异性。准实验和真实验有不同的研究环境。真实验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准实验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研究者操控自然情境中的某种条件,以观察这种条件变化在被试行为上的自然效果,从而研究某些教育现象。
三、论述题1. 教育研究中的质性研究取向与量化研究取向有何异同?你如何看待?
(1)含义:根据研究过程中对客观事实的性质、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的研究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是指运用数学、物理等工具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现象,以求发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质性研究是指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观察、体验、访谈和分析,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对教育现象的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深刻认识的一种研究。
(2)区别。
①在描述方法上,量化研究主要用数字和量度;质性研究主要用文字。
②在研究对象上,量化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有关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质性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事物、现象的意义及特征。
③在研究情境上,量化研究一般在操纵和控制下进行;质性研究一般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④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一般用统计分析方法;质性研究一般用整体研究或描述分析方法。
⑤在研究本质上,量化研究的本质是演绎,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事例;质性研究的本质是归纳,从特殊事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
⑥在研究设计上,量化研究更结构化和规范化;质性研究更灵活。
⑦在侧重点上,量化研究更关注研究结果;质性研究更关注研究过程。
⑧在研究目的上,量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关系、影响、原因;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现象。
⑨在研究结果上,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接近科学,具有较高的确定性;质性研究的结果较主观,受材料真实性、逻辑性的影响。
(3)启示(我的看法):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没有好坏之分,只能结合使用目的来评判使用哪种研究方法更优。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研究中应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
①要有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清晰认识。教育研究过程中,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同等重要。这要求我们对二者的适用范围、性质特点形成明晰的认知,以便于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的作出正确的选择。
②要掌握进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完整程序。要确保形成良好的使用效果,确保两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我们掌握二者实施的完整程序,并能熟练应用。
③要善于对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由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的差别,这要求我们在使用两种教育研究方式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总结实施经验,进行反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对研究方法进行选择。
2. 评析颜元的教育思想。
(1)颜元的教育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无半点治事的实用之处。
②“实才实德”的教育目标。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之才。
③“习行”的教学方法。他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④“实学”的教育内容。为了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倡把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作为教育内容。
⑤“六斋”教学。颜元按自己的教育思想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实行“分斋教学”。
(2)评价:颜元是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士,提倡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冲破了封建理学的桎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倡“习行”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中国古代教学法上的手足解放运动,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3. 你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具有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特征,要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要注重科学研究质量,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1)拥有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是战略举措,学科水平普遍较高,每个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较大。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三大支柱实力都应非常强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共性是基础学科的主体齐全,特性是在应用学科上突出重点。虽然有些研究型大学并非综合性大学,但是多数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的确都是综合性大学,且这些大学也越来越呈现学科综合化、交叉化的趋势。
(2)拥有杰出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学术大师,拥有数量不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一流大学并非简单地聘请教师,更重要的是围绕建设一流大学这个目标,在教师培养聘用、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都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3)能产出重大的科研成果。重大的科研成果既包括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引用的一流成果,也包括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流应用成果。柏林大学、耶鲁大学等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们产生的科研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拥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世界一流大学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既重视招收一流的生源,极力吸引本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更重视过程培养和全面培养,其学生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乃至领袖。如何平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保证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问题。一流大学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并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投身本科教学。
(5)强调一流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一流大学要面向国际办学,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泛接受国外留学生与访问学者。正如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孔宪铎所言:“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这样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进而与他们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