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求解下列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9. 满足不等式|x+1|-|2x-3|<0的z取值范围是
A.

B.

C.(-∞,4)
D.

E.

A B C D E
E
[考点] 绝对值不等式
[解析] 由题意,|x+1|<|2x-3|

(x+1)
2<(2x-3)
2
(2x-3)
2-(x+1)
2>0

(3x-2)(x-4)>0

x<

或x>4.选E.
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有两个平面区域D和S,其中D中所有点的坐标(x,y)满足:y≥|x-1|,y<1;平面区域S中所有点的坐标(x,y)满足:(x-1)
2+y
2≤2,0≤x≤2,则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在平面区域S却不在平面区域D的概率为______.
A.

B.

C.

D.

E.

A B C D E
A
[考点] 概率。
[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平面区域D和S,可求出平面区域D的面积为1,平面区域S的面积为2+π,所以在平面区域S却不在平面区域D的面积为1+π,概率为

。故本题
12. 如图所示,△ABC的面积是24,且BE=2EC,D、F分别是AB、CD的中点,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A B C D E
E
[考点] (平面几何)等高模型.
[解析] 如图所示,连接DE.
符合【标志词汇】[底同线]and[共顶点]

等高模型,面积比=底边比
△ADC,△BDC底边都在AB上,共用顶点C.
由于D是AB的中点,则

.
△AFC,△AFD底边都在CD上,共用顶点A.
因为F是CD的中点,则

.
△ABE,△ABC底边都在BC上,共用顶点A.
因为BE=2EC,可得

.
故S
阴影=S
△ABE-S
△AFD=16-6=10.
14. 4名男生、2名女生随机站成一排,则两名女生不相邻且又不站在两端的概率是______
A.

B.

C.

D.

E.

A B C D E
C
[考点] 数据分析
[解析] 对于本题,分母显然是6名学生的全排列

,而分子则是“两名女生不能相邻且又不站在两端的”的排列数.则利用插空法,先排4名男生,再将女生插空在男生之间(不含两端)的3个空隙中,排列数为

,答案为

.
三、逻辑推理下列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有4个容量相同的试管,分别标示为A、B、C、D号。这4个试管中,分别盛有恰好半管的4种溶液,其颜色依次分别是绿、紫、黄、蓝。一项实验的操作方式是通过将一个试管的溶液完全倒入另一个盛有溶液的试管中,把上述4种溶液中的两种溶液混合起来。同时,以下条件和结果成立:
试管中的溶液不得外溢;
混合A管和B管的溶液,产生绿色溶液;
混合B管和C管的溶液,产生蓝色溶液;
混合C管和A管或D管的溶液,产生紫色溶液;
混合D管和A管或B管的溶液,产生黄色溶液。 某医院的外科病区有甲、乙、丙、丁、戊5位护士,她们负责病区1、2、3、4、5、6、7号7间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每间病房只由一位护士来护理,每位护士至少护理一间病房。在多年的护理过程中,她们已经形成特定的护理习惯和经验。已知:
(1)甲护理1、2号两间病房,不护理其他病房;
(2)乙和丙都不护理6号病房;
(3)如果丁护理6号病房,则乙护理3号病房;
(4)如果丙护理4号病房,则乙护理6号病房;
(5)戊只护理7号病房。 某食堂采购4类(各种蔬菜名称的后一个字相同,即为一类)共12种蔬菜:芹菜、菠菜、韭菜、青椒、红椒、黄椒、黄瓜、冬瓜、丝瓜、扁豆、毛豆、豇豆,并根据若干条件将其分成3组,准备在早、中、晚三餐中分别使用。已知条件如下:
(1)同一类别的蔬菜不在一组;
(2)芹菜不能在黄椒那一组,冬瓜不能在扁豆那一组;
(3)毛豆必须与红椒或韭菜同一组;
(4)黄椒必须与豇豆同一组。 1.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会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后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该组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去的“根据现有岗位贡献决定晋升”的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认为此人最能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激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激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激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地发挥才能,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动力。与其在一个很可能无法胜任、充满风险的岗位上勉力支撑,还不如找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参考范文] 真该取消晋升制度吗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得出结论说,要取消现有的晋升制度。这样的推理难以必然成立。
首先,不能仅仅因为有人被提拔到更高级别的岗位后不能胜任,就推出结论说,所有人晋升之后都会不称职。君不见我国国家队中的李永波、刘国梁、蔡振华等许多在自身岗位表现优秀的人被晋升后不干得同样很出色吗?
其次,现有的“晋升制度”是根据目前岗位的贡献来决定晋升的,这样,贡献大、能力强的优秀员工被提升上去,又怎么会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呢?还有,这样的晋升制度还能有效刺激员工的上进心,并有利于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文化,又怎么会导致组织的发展停滞呢?
再次,虽然有些人晋升之后不称职,但不能因此就可以完全否定和取消晋升机制本身,而仅仅采用加薪和休假的激励方式,因为许多优秀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要得到提拔,以实现自我价值。晋升制度的取消也许会严重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个人而言,就算更高职位可能有无法胜任的风险,但不去尝试,又怎么知道胜任还是不胜任?而且,既然谁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又还怎么能要求不要将往上爬作为主要的工作动力?
最后,一个人有时在充满风险与挑战的高级别岗位上更能释放自己巨大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并提高自己的特长。如果只是一味地找一个游刃有余、没有压力的职位,长此以往,要不荒废和埋没特长,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上文论证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其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1.
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孔子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即不论有国的诸侯或封地的大夫,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从古到今“公平”一直是国家、社会、人民追求的重点,但是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公平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相对的公平”,另外一种是“绝对的公平”。“相对的公平”是指根据个人情况制衡成平等的利益关系,而“绝对的公平”是指不顾具体情况一刀切式的完全追求相同的分配。
[范文]
追求相对公平,共迎美好未来
无论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秦王朝的覆灭,还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四起,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一部沧桑的史书,其中“公平分配”在书上占据了首要的位置。时至今日,物质远丰富于古代,但是在“公平”层面却需要我们比古代更加用心,在未来,我们要追求相对公平,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
相对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升。无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活力来源于效率,而效率又来源于分配,相对的公平能够促进效率的提升。曾经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大家都是吃大锅饭,追求绝对的公平,最后导致社会效率低下,前进缓慢,而后分产到户,通过相对的公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相对公平,极大地调动了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了效率的提升。
相对的公平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行相对公平对于社会资源来说,可以通过权衡社会情况、地区情况、个人情况,将资源利用最大化。我国实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正是相对公平的体现,通过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利用;而西部大开发则是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发展西部地区,通过相对公平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对的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财产分布是不均衡的,实行相对公平对于社会各群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国实行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等是根据各民族、各地区差异实行的相对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团结,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相对的公平,无论是对于效率的提升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对的公平起着巨大的作用。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我们实行了相对的公平,美好未来的大道也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