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4. 唐太宗时“安西四镇”指的是______。
①龟兹
②碎叶
③焉耆
④疏勒
⑤于阗
A B C D
B
[解析] 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二、史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侵华口号,显然念念不忘于“反共”的幌子,但过去是以“反共”与“反国民党”“反蒋”相提并论的,到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之后,日本的口号还是以“反蒋”与“反共”并举,直到汪精卫的投降活动失败,日本及其所雇用的汪精卫还是以蒋委员长下野为“议和”的先决条件的。“尊重蒋介石上将的地位而给予崇高位置”,首次见于喜多的“和平计划”,现在再正式见之于平沼的演说:“蒋介石将军与其所领导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共同合作,谋东亚新秩序之建立,则日本准备与之作中止敌对行为之谈判”。外相有田说得更露骨:“此次中国事件由于共产国际之发动,故日本必须竭尽力量以应付共产国际。日本并非全能国家,故对英法美等国家,无采取敌对政策之必要”。
——1940年1月20日《解放》
材料二:
七、各地党部对于富有爱国思想及革命性之青年,应尽量吸收加入本党或青年团,使为奉信本党主义而努力。倘当地尚无青年团组织,或一时尚不能加入本党或青年团者,则应组织各种外围团体以罗致之,务使所有革命爱国青年均在本党领导之下从事活动。
八、地方政府机关对于保甲之编制,应多选择本党党员及思想纯正之青年担任保甲长,并经授以各种政治常识及防制异党活动之训练与指导,使每一保甲长均能兼尽政治警察之任务,并能领导所属人民一致防制异党之活动。
九、如异党活动最烈之区域应实行联保连坐法,使人民不敢与异党分子接近而受其利用,必要时并于保甲组织中建立保甲通讯网,指定乡村中纯良知识分子担任调查异党活动之通讯工作,以辅助保甲长力量之不逮。
十、各地党部应即发展乡村中之本党组织,并经常进行乡村中之宣传工作,提高人民对于本党之信仰,并晓示参加异党组织之利害以及防制其活动方法。
——《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
材料三:
(三)敌后抗战形势,证明建立边区是正确的,维持原有省界是错误的。因此,冀察晋边区、冀中、冀南现行政权,不但决不应取消,相反的,应当在山东及其他地区,依照战略形势划分新的行政区域。
(四)使敌后军、政、党、民不一致,使指挥间不统一,限制排挤八路军等之政策,是错误的,是对抗战有害的,长此下去,势将引导失败。因此必须加以纠正。对非理进攻,必须反击,决不能轻言让步。
(五)当敌人进攻,我军血战之时,忽闻要取消冀中、冀南行政公署、冀察晋政委会,实使抗战将士、敌后民众闻之愤慨。影响甚大,决不能从。
——1939年2月10日《中央关于河北等地磨擦问题的指示》
问题:1. 日军攻占武汉后,日本的侵华策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把以往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并明确表示了对国民党政府招降的条件,由反蒋开始转变为拉蒋。
2. 材料二的内容取自国民党的哪个文件?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国民党的对共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动摇,同时日本政策的转变使国民党的战略重点开始转向限制共产党。在五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和“整理党务案”等反动政策,《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即为其中之一。
3. 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排挤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
为维护统一战线,毛泽东提出了要对顽固势力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三个斗争原则。有理是指即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利是指即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不搞无把握的斗争;有节是指即休战原则:决不无止境地斗下去,要有节制,有利再战。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地睁着怪眼看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4. 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文章的作者和名称。
鲁迅的《狂人日记》。
[考点] 此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析] 根据小说的体裁以及“吃人”“仁义道德”等关键性的信息能够判定出其为鲁迅的《狂人日记》。然后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对《狂人日记》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必要的介绍。
5. 简要评价该作品的意义以及其产生的背景。
《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1918年的《新青年》上。其产生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狂人日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三、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其中主体内容占30分,论述组织占10分,共160分。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文字流畅。)1. 秦以后历史上有很多南北分裂局面,选一个时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历史意义。
(1)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两部分,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①形成
西晋后期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大为削弱,北方少数民族乘机侵入内地,灭掉了西晋王朝,史称“五胡乱华”,这一时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而司马睿则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
五胡之中的鲜卑逐渐强盛起来,经过不断发展,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宋,由此进入南北朝时期,至589年,隋灭南陈为止。
②原因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而南方自然条件适宜,经济发展较快,各朝的统治者都较为关注农业的发展,因而使得南北双方实力相当,于是出现了南北相互对峙的局面。
③历史意义
南朝的建立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加速了同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北朝在经历了孝文帝改革之后,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此外由于北方统治者关注农业发展,使得经历常年战乱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为隋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奥斯曼帝国的形成过程。
(1)奥斯曼的起源
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以后,大批的突厥穆斯林迫于蒙古军西侵的压力,迁移到小亚细亚。这些突厥穆斯林大都分布在靠近拜占庭边境的地带,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圣战”。在长期的“圣战”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艾米尔国,作为塞尔柱突厥人罗姆苏丹国的藩属,奥斯曼国家最初便是这样的艾米尔国。
(2)奥斯曼人的兴起
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属于奥古兹部落联盟中的恺伊部落,原来在伊朗高原东部的呼罗珊地区从事游牧。13世纪初,恺伊部落因蒙古军西侵而被迫离开呼罗珊,向两河流域上游地区迁徙,后来分裂为两支力量。1290年,奥斯曼继承了其中一支的首领职位,他们以“圣战”的名义袭击拜占庭帝国边境,抢劫财物,扩展领土。奥斯曼因在“圣战”中的胜利而被苏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贝伊”的称号,并吸引大批穆斯林战士慕名而来,加入了奥斯曼的队伍。奥斯曼人的兴起威胁到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拜占庭皇帝企图借助蒙古人的力量遏制奥斯曼人的扩张。
(3)独立国家的建立
阿拉丁二世死后,罗姆苏丹国分裂,奥斯曼采用“艾米尔”的称号,建立了独立国家,并继续在小亚细亚北部开拓疆土,占领美朗诺尔城,作为新兴国家的首都,并将该城改名为卡加伊萨尔。
(4)奥斯曼国家的发展
①逐步扩张:1326年奥斯曼死后,其子乌尔汗继位并于同年攻占布鲁萨,并迁都至此。布鲁萨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开始崩溃。而后,乌尔汗逐步攻占了菲洛克林、尼西亚、尼科米底亚,并兼并了卡拉希艾米尔国。
②组建常备军与发行新币:为了适应频繁战争的需要,乌尔汗对兵制作了改革,组建常备军,并增设步兵。大约从1328年开始,奥斯曼国家发行名为“阿克舍”的新式银币,新币的发行表明了奥斯曼国家的发展。
③将拜占庭帝国逐出小亚细亚:到14世纪中叶,乌尔汗将拜占庭帝国的势力完全逐出小亚细亚,还吞并了原属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领地,爱琴海到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区都纳入奥斯曼国家的版图。
④科索沃战役:穆拉德一世时期,奥斯曼人开始大规模进军东南欧地区。科索沃战役决定了巴尔干诸国丧失独立的命运,为奥斯曼人统治东南欧地区奠定了基础。
⑤第一个苏丹的出现:穆拉德一世的继承人巴叶齐德于1394年从开罗的哈里发穆塔瓦基勒获得了“罗马省苏丹”的称号,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第一个苏丹。
⑥灭亡拜占庭帝国: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历时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奥斯曼帝国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 论述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经济率先自东部兴起的原因。
吴松弟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先自东部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特点和东部优越的地理位置。
近代以来虽然务农人数仍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已纳人世界经济体系,在相当多的地区农业和手工业中市场化、外向化部门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沿海地区是中国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是先进生产力首先形成的地区,港口一腹地是全国各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途径。是否位于或靠近东部沿海,甚至通往东部口岸城市的重要交通线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便成为近代区域经济能否较早兴起并具有较高水平的关键因素。近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通过东部沿海口岸吞吐,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近代城市的数量尤其是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的数量也以沿海地带居多。
4. 简述王莽改制。
西汉后期,汉王朝危机四伏。公元8年,王莽废掉孺子婴,正式称帝,改国号“新”,改元“始建国”。王莽建新后,为了解决长安长期以来存在的土地兼并以及奴婢等问题,颁发诏令,开始托古改制。
(1)王莽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王莽宣布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均不准买卖。“王田”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也就是废除土地私有制,重新分配土地。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违令者治罪。②推行五均六筅。五均是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六筅是官府专营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和五均赊贷,共六事。③不断改革币制,王莽共改革币制五次。④附会周制,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等,导致制度混乱不堪。⑤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如此将王降级为侯,导致少数民族普遍不满。
(2)意义:王莽改制是统治阶层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救,但是很快就以失败告终,被绿林、赤眉等农民军推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一味地附会古制,官吏贪污,更易名号。王莽的“王田”政策要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制,收土地归国有,遭到地主阶层的激烈反对,三年后就被下令废除。“五均六筅”政策是用以制止囤积居奇,平抑物价,阻止土地兼并,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王莽随意变更各种名号导致了全国的大混乱。尤其是改民族名称,破坏了民族间的和睦关系,加剧了民族矛盾。
[考点] 此题考查王莽改制,应当从王莽改制的背景、内容以及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