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1. 近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音乐会、音乐剧、话剧等高雅艺术。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地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对此,你怎么看?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物质财富的积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艺术追求,为进一步加速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地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做法,有利于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当前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发展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消费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战略意义。为此,要努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保障,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挖掘和引导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满足我国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方式来开展:
第一,政府方面要创建良好的基础环境,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工作,建设适合于不同演出需要的体育文化场馆,用于音乐会、音乐剧、话剧等各类演出。
第二,制作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使艺术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实现多种方式购票,如电子票务,可以为爱好者提供多种更加便捷的购票渠道;拓展文化节目传播的方式,打破节目播出渠道的垄断。
第三,相关部门、单位可以深度挖掘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地加以利用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广大人民期待的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文化市场。吸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文化,着力为丰富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服务。例如与国外的文化公司签订引进合同,将国外优秀的歌唱家、演奏家、音乐剧、话剧等引入我国,同时规范引进机制,让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繁荣发展,从根本上能够确保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各类艺术形式的追求。
第四,群众可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2. 作为一个领导,要掌握苛责和感情输入的良好运用。苛责过分,下属会认为你不近人情,缺乏理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消极怠工,不愿干出成绩;感情输入过分,会使你显得比较软弱,缺乏应有的威慑力,下属也会对你的命令或指示执行不力甚至是置若罔闻。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
作为一个领导,不仅要有领导的才干,还要有领导的艺术,如何把握苛责和感情输入之间的“度”就是领导的艺术,把握好了便是高明的领导艺术,把握好了便能做一个权威而民主的好领导。
第一,要用人不疑,适当授权。信任是人的精神需求,信任是最好的激励。信任的前提:领导者的力量和洞察力。
第二,要推功于人,揽过自责。在下属面前不可贪功。一个高明的领导,不但会与下属一起分享功劳,有时还会故意把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功劳推让给下属。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但就是这点滴水之恩,却可以令下属以涌泉相报。同时,还要善于为部下揽过。
第三,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敢于批评;批评要软硬结合;以关爱的态度进行斥责,斥责中最好能让下属感受到这种心态,让他为你的斥责所感动,让他深刻地理解你的语重心长。学会以柔克刚,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那么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
第四,要动之以情,攻心为上。得人心者得天下。领导对下属的关心,重要的是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真情,使下属感到确确实实被领导关心着、照顾着,在领导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要亲疏有度,公正严明。近则庸,疏则威。如果距离没有了,上级应有的尊严、魅力、权威就会一落千丈,得不到来自下级的尊重,受下级的愚弄和摆布,正常的工作无法开展,甚至无法保持自己决断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第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对待下属,要有一定的宽容,不能过于严苛。
3. 北风凛冽,让人感觉寒冷,人们不由自主裹紧大衣;南风徐徐,暖意融融,让人不由自主地脱掉衣服,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法则”。请问“南风法则”对领导干部有何启示?
“南风法则”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它对领导干部有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如果领导者能正确运用“南风法则”,真正尊重和关心下属,做到以下属为本,平时工作中多点人情味,让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必然能够激发出下属更大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时也应该正确运用“南风法则”,做到以民为本,对待群众问题时能够以解释疏导为纲领,而不应该强打强压,造成群众的误解和积愤。
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运用好“南风法则”,既要积极主动地满足下属以及群众的合理要求,又要全面、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关注下属以及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做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4. 请问你对“有些人看起来像朋友但做不了朋友,有些人看起来不像朋友但却是真正的朋友”这句话怎么看?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鉴别朋友。朋友是“看”不出来的,或者说,表象是不准确的,要把握住实质。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经过考验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朋友之间贵在精神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物质上的互相满足,否则最多也只是俗称的“酒肉朋友”。这样的朋友也只是一时的相互依偎,没有了金钱、物质的依傍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在困难面前这样的朋友也难寻踪迹。而真正的朋友能指出互相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的朋友看似“处处刁难”“指手画脚”,但正是有了这样一类朋友,才能真正使人进步、成长。
走出校门的我们在进入社会之后,人际关系更加微妙复杂,各种利益关系会让人与人之间存在太多的隔阂,寻求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难能可贵的事情。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擦亮眼睛,分清哪些是假朋友,对那些做表面功夫的人做到心知肚明。但也要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与他人交流,争取找到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要真诚地对待别人,对那些对我们友善、善待我们的人,用同样的真诚来对待,珍惜这份难能可贵的友情,做别人的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