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用体系建设主题
背景材料 凑一堆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不走寻常路玩“跨越”、开车煲电话粥、没事打开远光灯……这些交通违规行为带来安全隐患,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当前,有的城市把这些交通违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已经能实现这样的应用场景:一名过马路闯红灯的路人,被监控系统识别身份,达到一定次数将扣除相应信用分,降低信用等级,严重的甚至影响贷款。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是,一个不尊重交规的人,也可能做出不尊重其他公共规则的行为。个人信用信息就是对个人的一种人格勾勒。在一个公民素质发育成熟的社会,对公民的信用评估,往往是以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态度和做法为基本出发点的。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信用体系全面建立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押金带来的纠纷,更在于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换言之,使每个人都更规矩。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熟人社会”逐渐瓦解,利益主体更趋多元,经济社会交往常常在陌生地、陌生人之问进行,对全社会诚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到初步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再到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基本建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背景材料中提到“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请以信用“柔性”与“刚性”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字左右。
[范文]
信用建设贵在“刚柔并济”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自古以来,诚信就为中国人所珍视。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然而,长久以来,信用在我国更多地被认为是道德品质,信用制度和规则建设滞后。过“柔”的教育手段致使守信者吃亏、失信者横行。因此,诚信建设需要“刚柔并济”,从注重教育走向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
制度之刚是失信行为的高压线。“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制度的约束力往往对提升执行力起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信用立法相对滞后,信用监管尚存漏洞,失信者违规违法成本过低。共享单车遭损坏、行人闯红灯、开车煲电话粥等现象随处可见,因无制度可依,愈演愈烈。习近平总书记曾着重强调:“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只有从制度层面入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诚信奖惩机制,加快信用立法和监管的建设步伐,对失信行为进行刚性约束,才能使人们对诚信产生敬畏之心,让“以身犯险”之人越来越少。
教育之柔是守信行为的营养土。信用,能体现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态度和做法,反映人们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识。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用正逐步“变现”,成为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很多民众对信用信息不重视、不了解,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也缺乏基本的信用安全知识。加大信用教育的力度,拓宽常识教育的广度,已成为新时代对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和职责的要求。“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诚信教育,能够于无声处滋润人的心灵,培养人的习惯,让诚实守信成为人们内心的渴望。
刚柔并济,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度以规则、法律界定了“不可为”,使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诚信、愿意诚信。教育则能普及信用知识,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形成以守信为荣、人人争相守信的良好氛围。制度之刚设立底线,教育之柔彰显高线,两者结合才能让诚信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诚信作为古今国人的一致追求,必须继承、发扬;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失去了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通过制度的刚性和教育的柔性共同作用,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建立信用城市,塑造和谐社会,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诚信建设需要“刚柔并济”,从注重教育走向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
分论点——制度之刚是失信行为的高压线;教育之柔是守信行为的营养土;刚柔并济,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结构
分析问题型。开头引用《左传》名言直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再通过当下问题引出诚信建设要“刚柔并济”,既要注重制度的刚性,又要注重教育的柔性的总论点。
第二段强调的是制度的刚性作用。该段以诸葛亮的话引出制度约束的作用,接着指出由于我国立法滞后带来一系列失信问题,再借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健全制度的必要性。
第三段强调的是教育的柔性作用。信用在民众生活中日益重要,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因此,本段提出加大信用教育力度,帮助人们培养诚信意识,自觉诚实守信。
第四段深入分析刚柔并济对诚信建设的作用,论证两者结合才能促进诚信建设。
结尾引用名言,接着从正反两面简要分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拔高立意,重申主题。
二、知识储备
1.事例介绍
(1)江苏省张家港市领康食品商行通过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向老人宣传其销售的固源芳胶囊、五蛇苗草酒、心血活力肽压片糖果等产品,将并不属于药品的产品通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假称是直播)及口头宣讲等方式虚构产品具有医疗效果,假称可以治病,高价销售。市监管局对该商行进行了依法查处,还在该商行进行宣传的电脑中发现了用以推销的台词、剧本、方案。
(2)2019年,河南漯河创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用,开发“信用漯河”App,建立县区信用综合监测体系。针对食品行业制订行业信用分级监管办法,构建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指标体系,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综合分析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以及风险监测等信息,按照信用风险类别实行差异化管理,重点打造“信用+食品名城”监管体系。
(3)把“良心好味道”视为生意本钱的马婆婆,二十多年来靠着包粽子的好手艺,不仅日子过得红火,还带动开创了远近闻名的“粽子一条街”。马婆婆一直要求,粽料要好,要讲诚信,特色牛肉粽、板栗肉粽等都只买当天上好新鲜肉,农家腊肉粽用达州的土猪肉……每逢端午,近百家商铺现包现煮手工粽,带动千余人就业,营业额几百万元。
2.理论政策
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原则,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政策措施:
一是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对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材料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应予即时办理,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政务服务窗口,探索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积极拓展信用报告应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更广泛、主动地应用信用报告。
二是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及时、准确、全面记录市场主体信用行为,特别是将失信记录建档留痕,做到可查可核可溯;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自愿注册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在“信用中国”网站或其他渠道上自愿注册信用信息;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为信用监管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三是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督促失信市场主体限期整改,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坚决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人措施,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责任,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四是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提升信用监管信息化建设水平,形成信用监管协同机制;大力推进信用监管信息公开公示,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对信用监管的支撑作用,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切实加大信用信息安全和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力度,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和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加强与其他“放管服”改革事项的衔接,组织开展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试点示范。加快建章立制,推动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深入细致向市场主体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
三、精彩语句
1.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
2.诚信教育,能够于无声处滋润人的心灵,培养人的习惯,让诚实守信成为人们内心的渴望。
3.诚信作为古今国人的一致追求,必须继承、发扬;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失去了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