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修养教育主题
背景材料 学者F谈起自己在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和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的体会时说:“为什么要学这些课?因为这些作品里,集纳了大量国学精华,学了确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我认为,眼下的大学教育,需要重新重视传统文化课程。”
在F看来,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崇尚科学,科技也越来越重要,但归根结底,科技由人来掌握。如果人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不够,现代化早晚会毁于一旦。所以,在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教育,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能让人受益终身。
“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国要进步,提升国人的素质刻不容缓。邓小平当年曾道出过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如今,中国GDP全球第二,高速铁路迅猛延伸,载人航天器和载人潜水器把中华儿女送到了太空和深海……我们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不断提升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更是民族精神深远、长久的延续。
背景材料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联系社会现实,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以文化修养教育屹立世界舞台
大国崛起,展现的不仅是船坚炮利,更有大国意识这一软实力。近代,中国文明遭遇冲击,公众多了对文化历史的质疑,少了民族自信与从容,大国意识就此衰落。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名言,对于我国的复兴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提醒我们,公民要通过文化修养教育,提升公民素质,重塑大国意识,展现大国气度。
公民素质,是国家、社会文明的投影。梁启超先生曾力推《新民说》,他大声疾呼,目光短浅、自私浅薄的国民无法成就一个伟大的国家。如今,我们身处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关键时期,开展文化修养教育,是我国屹立世界舞台的基础。
文化修养教育,关乎公民意识的觉醒。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就非常重视培养公民个人对国家责任的担当意识。正如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在教导人们要有“主人翁”意识,具备以身许国的思想。千百年来,中国每逢危急存亡,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这正是由于他们通过文化修养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如今,我国百年复兴大业开启,需要社会大众群策群力,只有加强文化修养教育,唤醒公民意识,才能主动承担自身使命。
文化修养教育,关乎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改革推行多年,其目的在于实现“素质教育”,但现实中却变成了对学生才艺的要求。其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在内容,而在心灵。正如当下建设“书香社会”,就是引导大众在阅读中品味作者思想,进而提升文化修养,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典型代表。公民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一举一动彰显着民族素质的高低。近年来,我国出国旅游的公民日益增多,有些人不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就是不尊重当地风俗,这些素质低下的表现,拉低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国际地位上升的大国,我们只有开展文化修养教育,实现民族素质整体提升,才能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气度。
文化修养教育,关乎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五千年的薪火相传,造就了中国人对华夏文明的从容自信,汉唐以降的万国来朝,更使得中华文明传扬四方。然而,近代中国闭关自守,导致文明衰弱,再加上外来文明的碰撞,更使得社会大众对本国文化信心不足。民族文化汇聚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实现百年复兴的精神基础。学习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感受,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礼貌,则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身处百年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开展文化修养教育,才能重新树立大国意识,让国人重拾成就伟业的信心。
改革开放,百业振兴,中国步入富强之路;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中国再踏新的征程。身处中国发展的历史关键时期,我们应开展文化修养教育,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借此重塑大国意识,展现大国气度,让复兴中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傲然屹立。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开展文化修养教育是我国屹立世界舞台的基础。
分论点——文化修养教育,关乎公民意识的觉醒;文化修养教育,关乎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修养教育,关乎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2.结构
分析问题型。本文开头由大国崛起引入,再谈到大国意识软实力的衰落,然后引出题干给定句并加以分析,终而得出文章中心议题:公民文化修养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段为分析过渡段,承接上文公民素质的重要性展开论述,以梁启超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提出总论点,与标题“以文化修养教育屹立世界舞台”相照应。第三段至第五段分别给出三个分论点——文化修养教育,关乎公民意识的觉醒;文化修养教育,关乎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修养教育,关乎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分论点层层递进,充分论证了公民文化修养教育的重要性。结尾指出我国日渐富强,而民族文化精神亟待崛起的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照应标题,重申总论点。
二、知识储备
1.事例介绍
(1)2020年2月23日,作家陈迅喆连发两条朋友圈,直指深圳名师胡红梅抄袭她已经发表的作品,雷同度接近百分之百,甚至抄袭时连原书的标题都不改动。抄袭事件暴露后,胡红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为自己的抄袭推卸责任。3月6日,龙岗区教育局公示调查结果,撤销胡红梅如意小学副校长职务,调离教学岗位,责成所在学校在本学年度师德师风考核中将其定为“不合格”等次。
(2)近几年,“国学热”再度升温,学校设置国学课程、举办国学夏令营,考试提高古诗词比重,学生参加各种国学培训班……国学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即使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国学教育也不可能一日千里。因为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国学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理论政策
国务院2017年1月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规划》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规划》强调,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推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促进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学艺术经典,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开展校训、家训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精彩语句
1.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名言,对于我国的复兴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梁启超先生曾力推《新民说》,他大声疾呼,目光短浅、自私浅薄的国民无法成就一个伟大的国家。
3.正如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在教导人们要有“主人翁”意识,具备以身许国的思想。
4.五千年的薪火相传,造就了中国人对华夏文明的从容自信,汉唐以降的万国来朝,更使得中华文明传扬四方。然而,近代中国闭关自守,导致文明衰弱,再加上外来文明的碰撞,更使得社会大众对本国文化信心不足。
5.改革开放,百业振兴,中国步入富强之路;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中国再踏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