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55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孟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子
A
B
C
D
A
2. 五四时期,朱自清参加的文学社团是
。
A.新月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清华文学社
A
B
C
D
C
3. 侯方域在《马伶传》中说马伶为提高演技“乃走事昆山”,这里“昆山”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借代
C.拟人
D.象征
A
B
C
D
B
4. 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著名作家是
。
A.冰心
B.莫泊桑
C.契诃夫
D.欧·亨利
A
B
C
D
B
5.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首
。
A.乐府
B.散曲
C.词
D.杂剧
A
B
C
D
B
6.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出者是
。
A.韩愈
B.白居易
C.欧阳修
D.晏殊
A
B
C
D
B
7. 在下列小说中,两种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为用的是
。
A.《风波》
B.《苦恼》
C.《米龙老爹》
D.《嘱咐》
A
B
C
D
C
8. 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A
B
C
D
C
9.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
A.仕途失意
B.伤春惜别
C.羁旅行役之苦
D.怀古叹今之悲
A
B
C
D
C
10. 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中对姐姐悲惨命运的回忆诉说,主要目的是
。
A.揭示人生命运的偶然和意外
B.揭露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C.表达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D.怀念姐姐,悼念亡姐
A
B
C
D
B
11. 钱钟书《论快乐》中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
。
A.兴奋剂
B.引诱小孩吃药的方糖
C.调和剂
D.电动玩具
A
B
C
D
B
12.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先概括司马光反对新法的要点,然后逐一驳斥,其反驳的着眼点是
。
A.反驳论点
B.反驳论据
C.反驳论证
D.反驳态度
A
B
C
D
A
13.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
A.清新俊逸
B.沉郁顿挫
C.苍凉悲壮
D.沉哀凄苦
A
B
C
D
B
14. “贻笑大方”这个成语出自
。
A.《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
C.《谏逐客书》
D.《季氏将伐颛臾》
A
B
C
D
A
15. 在下列诗作中,以弃妇为抒情主人公的是
。
A.《短歌行》
B.《国殇》
C.《氓》
D.《关山月》
A
B
C
D
C
16. 下列作品中带有寓言性的纪传体作品是
。
A.《张中丞传后叙》
B.《李将军列传》
C.《种树郭橐驼传》
D.《马伶传》
A
B
C
D
C
17. 王昌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抒情方法是
。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A
B
C
D
B
18. 冰心的《往事》(之十四)是赞美大海的,作者却在开头写道:“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这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A.对比反衬
B.欲扬先抑
C.侧面烘托
D.铺垫渲染
A
B
C
D
B
19. 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诗句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A
B
C
D
C
20. 在《炉中煤》中,作者让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里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借代
C.拟人
D.拟物
A
B
C
D
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逐客”是重物轻人之举,不是统一中国、制服诸侯的方法。
2. 这段文字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效果如何?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使“逐客”“过矣”的中心论点更加突出。
3. 这段文字使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
事实论据。
阅读李白《行路难》中下列诗句,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 前两句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这两句诗的寓意是什么?
比喻或比兴。以路途艰险比喻仕途或人生的艰难。
5. 后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借古人事例,表明自己对前途或仕途、人生的希望。
6. 后两句所用典故涉及到哪两个历史人物?
吕尚(或姜太公)和伊尹。
阅读曹雪芹《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挨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
7. 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
采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描写手法。
8. 对宝玉的挨打,林黛玉是怎样反应与表现的?
林黛玉对宝玉挨打十分同情,极为悲痛,“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9. 这表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怎样的关系?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封建家族的青年叛逆者,他们心心相印,相知相爱,相互同情,相互关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一才能完美。在许多意思并存时,想产生整一的印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文章无论长短,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由主旨生发出来的意思是目。纲必须能领目,目必须附丽于纲,尊卑就序,然后全体自能整一。“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篇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气象,众星也要分大小远近。主旨是着重点,有如照相投影的焦点,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围,渐远渐淡。
1.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写文章要围绕主旨安排材料,做到轻重分明。
2. 这段文字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层层深入。
3.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个比喻?
用了三个比喻:一是用纲和目的关系作比喻;二是用北斗星与群星的关系作比喻;三是用照相的聚焦作比喻。
阅读茅盾《香市》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4. 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分四层。第一层,总写“香市”的主要节目无非是“吃”和“玩”;第二层,写庙前许多人武枪弄棒,各种杂耍儿红红火火,令人目不暇接;第三层,写庙里烛光点点,香烟缭绕,人们虔诚祈福;第四层,写庙里庙外“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5.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景象?属于哪种描写方式?
昔日“香市”的热闹景象。场面描写。
6. 这段文字与全文的中心有何联系?
与革命后“香市”的萧条形成对比,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景况,从而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即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反动军阀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阅读屠格涅夫《门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姑娘跨进了门槛——一幅厚的门帘放下来掩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个回答。
7. “姑娘跨进了门槛”象征什么?
象征革命者决心投入艰苦的革命事业。
8. “傻瓜”的咒骂象征什么?
象征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诬蔑。
9. “一位圣人”的赞叹象征什么?
象征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
四、作文
1. 题目:心灵
要求:A.以议论为主;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略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文言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四、作文
1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