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二、填空题2. 根据来源的不同,辅助能可分为______和自然辅助能。
3. 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______,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四、五级。
4. 生物量是指在任一时间里实际测得的单位面积内有机物总量,一般用______来表示。
5. 光照不足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时,增加CO
2浓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减轻光合作用的下降程度,这种现象即为生态因子之间的______。
6. 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7. 水生植物有发达的______,以保证身体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8. 防风林有三种不同林带类型,即紧密林带、______及通风林带。
9. 上述三种不同防风林带中,防风效果最好的是______。
11.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______环境。
12. 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此时水分过多或不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称为该作物的______。
13. 短日照植物由北向南移时,则往往出现生育期______的现象。
14. 豆芽、韭黄、蒜黄等是在黑暗条件下形成的______现象。
1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气相型、沉积型和水循环三种类型。碳循环属于______型。
16. 自然环境中,一切直接、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要素,称为______或生态要素。
17. 耐性定律是由美国生态学家______于1913年提出的。
18. 生态型是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发生的______。
19. 东北虎、华南虎、非洲虎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______动物。
五、论述题1. 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1)过程:
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
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牲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
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
(2)主要特点:
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
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而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利用率低,停留在土壤中的磷一部分随地表径流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的磷的富集;
③水体中过量的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导致赤潮发生和蓝藻大暴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