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分析论述题1. 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下述观点。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
吴伟士:人的发展就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遗传是长,环境是宽。
这些观点反映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及遗传和环境二因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决定论认为外在的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遗传和环境二因素决定论认为遗传素质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同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片面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因素论虽然避免了这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但是它把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等同起来,并没有认识到影响人的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的辩证关系,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训和沦。
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的统一。
2. 评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
(1) 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一,二战结束初期的《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②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二,70~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围绕“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进行的。“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倡导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方面的问题而言的。在小学阶段强调教学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基本技能;中学阶段主要强调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第三,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布,主要内容: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践。
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为面向21世纪提出了改革的新设想,1985年,提出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进入90年代以后,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改革《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指出了2000年全美六大教育目标,旨在保证每一个人都找到位置,最终达到优异教育,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2) 以上这些就是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从实际出发,分析现实问题。70年代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失业问题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现象,美国开展了“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运动。
第二,结合实际,向他人学习。面对苏联卫星上天,美同在慌乱之中,冷静分析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身对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的忽视,抓紧跟上。
当然,美国的教育改革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地方,我们应结合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 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Ⅰ.阅读下述案例,请用学生的自我价值导向来分析。
小伟和小朝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共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某重点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小伟的成绩很不理想,当别人问起来,他说:“我一直没在意这次考试,只是昨天才随便复习了一下功课,连笔记都还没来得及看。”小朝在这次考试中的成绩也不好,他回应说:“我这次也没有考好,不过我下次肯定能考好,我一定能行。”于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小伟总是担心自己会再次考不好,而小朝却一门心思努力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要迎头赶上。在期末考试中,小伟又没考好,他说:“我这次考试太焦虑了,好多东西其实我都知道的,但是在考场上就是想不起来。”这次小朝的成绩考得很好,他说:“小伟,只要你努力,下次我们能一起考得更好,我们一起加油。”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几次考试中,伟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无法考出好成绩,不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自己是学不好了的。后来,干脆就不学习了。而小朝却是一次比一次考得好,对学习依然充满热情。
Ⅱ.分析下述研究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项名为“初中语文独立学习实验”的研究,选择了某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二(4)班为实验班,初二(7)班为控制班,两班教师水平相当,所用教材相同,图书资源、实验设备、计算机房也都是公用的。在实验班采用弹性模块式时间表,上课时间划分为大班教学(占40%)、小组讨论(占40%)和独立学习(占20%),三者之间的组合是可以变的。控制班则采用传统的大班上课,老师讲授学生听的方法。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根据实验前后两班学生的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来判断独立学习是否有效。
(1) 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 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 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学生的自我价值导向可以分为掌握导向、避免失败导向和自甘失败导向。
(1) 掌握导向的学生追求成就,他们倾向于建立掌握目标,不担心失败,具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对成功和失败都主要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认为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成果负有责任。小朝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后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一门心思积极进取地努力学习,最终学习越来越好。
(2) 避免失败导向的学习者给自己设置表现目标,担心失败,没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他们面对失败,总有足够的理由为之开脱,延迟、耽搁、过度焦虑等都是他的理由。小伟在考试后,就以各种推脱的理由来表明自己未失败,缺乏自我信心,害怕失败,找借口为自己没考好开脱。
(3) 自甘失败导向的学习者,是当持有避免失败导向的学生每次都无法避免失败的发生,而最终承认自己的无能,就成为了自甘失败的学生。小伟就是在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中,习得了“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自己就是学不好了”的想法,开始自甘失败。
Ⅱ.
(1) 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格式为:

(2) 该实验控制的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两班教师水平相同,教材相同,图书资源、实验设备和计算机房都是公用,用前测成绩比较来把握两班起始状态的差异。
(3) 该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不打乱原有的编班,容易操作,而且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有利于推广,扩大外在效度;有控制组和前后测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取样偏差,提高内在效度。
主要的局限性:选择现成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没有做等组处理,内在效度会受影响;实验仅以一所普通中学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不高,影响外在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