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三、综合题(有计算的,要求列出算式、计算步骤。需按公式计算的,应列出公式。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 甲公司为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33%.该公司发生下列有关交易或事项:
(1)2002年10月5日,以银行存款支付研制专利技术的研发费用30万元。
(2)2002年12月10日,上述专利技术研制成功,并申请取得专利权。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发生专利登记费2万元,律师费4万元。上述费用均以银行存款支付。该项无形资产投入使用,预计使用期限为5年。
(3)2003年5月20日,以银行存款支付专利权的后续研制费用5万元。
(4)2004年1月1日,以该项专利权对乙公司进行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20%(不考虑相关税费)。假设乙公司2004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400万元,其中股本2000万元,未分配利润400万元。
(5)2004年3月20日,乙公司共分派现金股利200万元。款项已收妥存入银行。
(6)2004年度乙公司实现利润400万元。
(7)2005年1月6日,甲公司对外转让所持乙公司股份的50%,转让价款270万元。
(8)2005年3月15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100万元。
要求:
(1)计算2002年、2003年的无形资产摊销金额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2)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中的金额单位以万元表示,列出“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明细科目)
(1)2002年摊销无形资产的金额6÷5÷12=0.1(万元)
借:管理费用 0.1
贷:无形资产 0.1
(2006年教材中无形资产摊销的分录是:
借:累计摊销 0.1
贷:无形资产 0.1)
2003年摊销无形资产的金额6÷5=1.2(万元)
借:管理费用 1.2
贷:无形资产 1.2
(2006年教材中无形资产摊销的分录是:
借:累计摊销 1.2
贷:无形资产 1.2)
(2)
1借:管理费用 30
贷:银行存款 30
(教材中对于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团结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所以按照2006年教材的内容此处的研发费用应该区别情况处理的。)
2借:无形资产 6
贷:银行存款 6
3借:管理费用 5
贷:银行存款 5
4投资成本=2400×20%=48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480
贷:无形资产 4.7(6-0.1-1.2)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475.3
(教材内容已经变化了,其中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应该是被投资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按照新教材上述分录应该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480
贷:无形资产 4.7
营业外收入 475.3)
5借:银行存款 40(200×2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40
6确认2004年投资收益=400×20%=8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80
贷:投资收益 80
7借:银行存款 270
贷:投资收益 1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220[(480-40)×50%]
——乙公司(损益调整) 4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26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220
——乙公司(损益调整) 40
8借:应收股利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0
2. 某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和2004年的主要财务数据如下表所示。
主要财务数据表 单位:万元
项目 2003年 2004年
销售收入 1500 2117.70
净利润 300 317.66
股利 150 158.83
本年收益留存 150 158.83
年末资产总额 1500 2647.13
年末负债总额 600 1588.31
年末股本总额 750 750.00
年末未分配利润 150 308.82
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 900 1058.82
假设该公司产品的市场前景很好,销售额预定大幅增加,贷款银行要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董事会决议规定:以净资产收益率高低作为管理层业绩评价的标准。
要求:(1)计算该公司2003年和2004年净资产收益率和可持续增长率,以及2004年的销售增长率(计算时平均资产总额、平均净资产等均以当年年末数代替)。
(2)分析2004年可持续增长率与200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指出2004年公司是如何筹集增长所需资金均,财务政策与上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4)指出该公司今后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哪些?来源:www.examda.com.
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300÷1500)×(1500÷1500)×(1500÷900)×100%=33.33%
或=300÷900×100%=33.33%
2003年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利润留存率÷(1-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利润留存率)
=(300÷1500)×(1500÷1500)×(1500÷900)×50%÷[1-(300÷1500)×(1500÷1500)×(1500÷900)×50%]×100%=20%
2004年净资产收益率=(317.66÷2117.7)×(2117.7÷2647.13)×(2647.13÷1058.82)×100%=30%
或=317.66÷1058.32×100%=30%
2004年可持续增长率=(317.66÷2117.7)×(2117.7÷2647.13)×(2647.13÷1058.82)×50%÷[1-(317.66÷2117.7)×(2117.7÷2647.13)×(2647.13÷1058.82)×50%]×100%=17.65%
20004年的销售增长率=(2117.7-1500)÷1500×100%=41.18%
(2)2004年可持续增长率与2003年相比下降了,原因是资产周转率下降和销售净利率下降。因为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利润留存率÷(1-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利润留存率),2003年的资产周转率=1500÷1500=1(次),销售净利率=300÷1500×100%=20%;而2004年的资产周转率=2117.7÷2647.13=0.8(次),销售净利率=317.66÷2117.7×100%=15%
(3)2004年公司是靠增加借款来筹集增长所需资金的,财务政策与上年相比财务杠杆提高了。
(4)提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
注:对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在2006年的教材已经删除,所以本题除了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外,其余各问均不必再研究。
3.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产品销售价格中均不含增值税额,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外的其他相关税费。2004年发生下列有关交易或事项:
(1)2004年1月1日,甲公司与其关联方签订受托经营协议,受托经营关联方的全资子公司D公司,受托期限为2年。协议约定:甲公司每年按D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或净亏损)的70%获得托管收益(或承担亏损)。2004年1月1日,D公司的净资产为24000万元;2004年度D公司实现净利润6000万元;2004年12月31日收到从关联方汇来的托管收益1000万元并存入银行。假设D公司2004年除实现净利润外,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
(2)2004年12月10日,接受捐赠一台八成新的A设备。捐赠方提供该设备有关发票上注明原价为150万元,为使该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运输费、安装费等4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12月20日设备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假设公司对该设备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不考虑残值;税务机关允许该企业从2004年起分5年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3)2004年12月18日,以B设备交换C材料。B设备的原值为l00万元,已提折旧6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5万元;其公允价值为55万元。C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售价55万元(与公允价值相同),增值税9.35万元。另外该企业支付补价10万元。
(4)2004年12月1日到期商业承兑汇票一张,面值为120万元,年利率为5%,期限为6个月(假设每月末计提票据利息)。由于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无力支付到期的票据款。12月30日双方签订债务重组协议:豁免债务人的原票据利息,减免本金30万元,并将债务期限从重组日起延长2年至2006年12月30日,延长债务期间,按债务余额的4%计算利息,到期时利息与债务本金一同支付。
(5)2004年12月26日,收到仓库通知,5月份销售的商品由于质量问题已退回并入库。退货款项尚未支付。该商品原售价50万元,增值税额8.5万元,成本40万元;原销售时享受的现金折扣为2%.假设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且税务部门同意开出销售退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要求:为甲公司编制上述(1)至(5)项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中的金额以万元表示,经济业务(4)中须计算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
(1)按协议约定的收益=6000×70%=4200(万元),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6000/[(24000+24000+6000)/2]×100%=22.22%,大于10%,所以按净资产收益率10%计算的收益=24000×10%=2400(万元),根据上述三个金额的较低者确认收入,所以应确认的托管收益为24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00
应收账款 32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400
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1800
(2)
借:在建工程 124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资产价值 120
银行存款 4
借:固定资产 124
贷:在建工程 l24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资产价值 2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7.92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16.08
(3)借:固定资产清理 35
累计折旧 6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贷:固定资产 100
借:原材料 35.65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35
贷:固定资产清理 35
银行存款 10
(对于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要区分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一般题目中会明确说明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我们直接按照相应的会计处理进行核算即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①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②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没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4)12月1日债务到期:
每月应计利息=120×5%÷12=0.5(万元)
应收票据账面余额=120+6×0.5=123(万元)
借:应收账款 123
贷:应收票据 123
将来应收金额=(123-30-3)×(1+2×4%)=97.2(万元)
借: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97.2
营业外支出 25.8
贷:应收账款 123
(5)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
贷:应付账款 57.5
财务费用 1
借:库存商品 4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0
4. 甲公司为电子设备生产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27%,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06年教材中取消了法定公益金)。甲公司2004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5年3月31日完成,在此之前发生的2004年度纳税调整事项,均可进行纳税调整。甲公司2004年度财务报告于2005年4月30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
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编制的2004年度"利润表"的"本年实际数"栏有关金额如下:
利润表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4年度 单位:万元
项 目 本年实际数
一、主营业务收入 12000
减:主营业务成本 84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20
二、主营业务利润 2880
加:其他业务利润 120
减:营业费用 160
管理费用 240
财务费用 50
三、营业利润 2550
加:投资收益 100
补贴收入 0
营业外收入 60
减:营业外支出 210
四、利润总额 2500
减:所得税 825
五、净利润 1675
注册会计师2005年2月份在对甲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审计中发现如下交易或事项,并假定以下交易或事项对甲公司均具有重要性。
(1)甲公司采用账龄分析法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经董事会批准,该公司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进行了变更。甲公司将该项变更作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核算,该变更使得甲公司2004年提取的坏账准备较按原比例计提减少了l08万元。2004年1月1日,甲公司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35万元。与此项变更有关的资料为:
账龄 应收账款金额 变更前计提坏账比例 变更后计提坏账比例
1年以内 1400 5% 0
1~2年 320 10% 5%
2~3年 30 30% 10%
3~4年 50 50% 30%
4~5年 20 80% 50%
5年以上 8 100% 100%
上述应收账款余额不包括应收关联方的款项。甲公司进行上述变更的原因主要是基于2004年赊销策略的改变。但注册会计师了解到的情况表明,该公司2004年销售产品仍采用历年沿用的合同条款,对其中关于赊销的政策未作任何改变,并且以往清理应收账款的资料表明变更前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基本上恰当。
(2)2004年12月31日,甲公司某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60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300万元,2004年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方余额为80万元;2004年度由于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该固定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在逐步减少,2004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250万元。甲公司对该事项未做出会计处理。如果未考虑减值准备因素的变化,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为320万元。
(3)2004年,甲公司将销售部门使用的产品自动包装设备的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直线法。变更折旧政策的理由是甲公司的销售部门了解到同类公司的同类设备都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会加大公司成本,不利于同行业竞争。
根据销售部门的建议,甲公司董事会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改按直线法对该包装设备计提折旧,并将该事项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了2004年期初留存收益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甲公司对该设备按直线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折旧方法 至2003年末累计应计提折旧 至2004年年末累计应计提折旧
直线法 120 240
双倍余额递减法 240 420
据注册会计师了解,甲公司销售的该类产品最近两年在市场上销售份额占有很大优势,由于销售量大,对该设备的磨损程度也高于同类公司。甲公司变更上述折旧政策以后并不能反映其对该项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4)2004年10月30日,甲公司完成了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某营业大厅的内部重新装修,发生装修费用48万元;装修后该营业大厅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该营业大厅的剩余的租赁期为2年,装修估计可以使用3年。甲公司预计在剩余的租赁期内每年的使用程度大致相同,甲公司对自有的营业大厅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不考虑净残值)。甲公司将该项营业大厅的装修支出全部计入2004年11月的营业费用。
(5)甲公司2004年度向其子公司销售了100套电子设备,每套设备的售价为10万元(不含增值税,下同)。当年度甲公司销售给非关联企业的同类电子设备分别为:按每套设备5万元价格出售60套,按每套设备9万元出售100套。假定向子公司的销售符合收入确认条件,销售设备的款项尚未收到,甲公司销售电子设备的增值税税率为17%,并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该批设备的成本为600万元。甲公司按1000万元确认了收入,并结转成本600万元。
要求:
(1)对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对上述不正确的会计处理中涉及2004年度财务报表项目的编制调整分录 (涉及到以前年度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对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调整分录合并做出)。
(3)根据上述调整,重新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利润表”相关项目的金额。
对要求中的(1)、(2)合并处理:
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判断及调整如下:
1不正确。因为甲公司董事会做出的变更应收账款准备比例的决定理由不成立,2004年赊销政策并没有变化,而且资料表明原来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基本上是恰当的,没有必要降低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按变更后的计提比例提的坏账并不能反映甲公司持有的应收账款的实际可收回情况。该事项属于滥用会计估计变更,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处理。调整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4年管理费用 108
贷:坏账准备 108
2不正确。如果由于原计提减值准备的因素发生好转而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应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考虑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之间的差额,冲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增加累计折旧;按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两者中较低者,与价值恢复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营业外支出。调整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
贷:累计折旧 2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4年营业外支出 30
3不正确。折旧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甲公司对于销售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由于不能反映其对该项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不能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所以属于滥用会计估计变更,同时该企业将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也是不正确的,应按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调整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4以前的营业费用 60
贷:累计折旧[(420-240)-(240-120)] 60
4不正确。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应单设"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科目核算,并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调整分录为:
借: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 4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4年营业费用 44
累计折旧 4
5不正确。上市公司对关联方进行正常商品销售的,当期对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占该商品总销售量的较大比例的(通常为20%及以上),应按对非关联方销售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对关联方之间同类交易的计量基础,并将按此价格确定的金额确认为收入。关联方之间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确认为收入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销售给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例:100÷(100+60+100)×100%=38.46%
加权平均单价=(60×5+100×9)÷(60+100)=7.5(万元)
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100×(10-7.5)=250(万元)
调整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4年度主营业务收入 250
贷: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250
6合并调整所得税及利润分配:
调整后的净利润:(108+60+250)-(30+44)=344(万元)
所得税:344×33%=113.52(万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1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4年所得税 113.52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30.4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30.48
借:盈余公积 34.57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34.57
或: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3.05
——法定公益金 11.52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3.05
——提取法定公积金 11.52
(3)根据上述调整,重新计算2004年度"利润表"相关项目的金额。
利润表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4年度 单位:万元
项 目 本年实际数 调整数 调整后本年实际数
一、主营业务收入 12000 -250 11750
减:主营业务成本 8400 84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20 720
二、主营业务利润 2880 2630
加:其他业务利润 120 120
减:营业费用 160 +60-44 176
管理费用 240 +108 348
财务费用 50 50
三、营业利润 2550 2176
加:投资收益 100 100
补贴收入 0 0
营业外收入 60 60
减:营业外支出 210 -30 180
四、利润总额 2500 2156
减:所得税 825 -113.52 711.48
五、净利润 1675 14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