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鉴赏题(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 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颔联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人物:时值傍晚,落日映照在山路上,秋风阵阵,满头白发的诗人在此为被贬谪的友人送行。这一联对仗工整,其中“青”与“白”色彩鲜明,突出美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的容颜特征。“落日”“山路”“秋风”“白发”,几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构成了一幅凄凉伤感的离别图。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首联“吊灵均”表面写友人要去凭吊屈原,实则暗示友人被贬,而迁谪之地路途遥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颔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颈联诗人认为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见证,间接赞赏了友人正直敢言的品格。尾联想象友人身处迁谪之地,无人可以倾诉心事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叹惋、同情以及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四、文学创作题(共12分)1. 天文学家哥白尼生活的时代一直流行着地球中心说,人们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都绕地球旋转。天主教会神化了地心说,以此控制人们的思想。哥白尼觉得不应盲从大众迷信教条,经过多年观测和研究后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引起了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散文或微型小说,要求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
[范文]
倾听内心的声音
上小学时,女孩之间特别流行戴一种蝴蝶发卡。她也非常想要,妈妈却直接拒绝了:“这种发卡戴在头上很容易卡住头发,取下来会很疼的,别买了。”她不相信,看着同学头发上振翅欲飞的蝴蝶发卡仍心动不已,最终还是央着妈妈买了一对。她将蝴蝶发卡一左一右别在头发上,觉得自己也生出了美丽的翅膀。然而妈妈是对的,发卡取下来时拉扯着头发,扯得她头皮生疼。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戴过那对蝴蝶发卡。
上中学时,全家一起去黄山旅游。爸爸看着她气喘吁吁的样子,劝她:“不要爬了,看看半山腰的景色也是一样的,你瞧,很多游客都停在了这里。”她看看周围的游客,又望望前方的云雾,咬牙继续前行。登顶之后,她纵观奇石云海,胸中开阔澄明,感叹黄山果然当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和亲戚朋友列举了报考本省大学的种种好处和远离家乡的种种不便。她理解父母的不舍,却也对未曾见过的北国风光心向往之。思虑再三,她还是去了自己向往的城市。北方的大城市与家乡的南方小镇截然不同,同学们也来自天南海北。她学着适应不同的生活,交到了有趣的朋友,认真学习,开阔视野,逐渐成为更勇敢、更充实的自己。
毕业后,同学们大都留在了当地,“留下来吧,大家都留下了,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朋友们这样劝她。她想,“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出去,而是为了走出去后还能回来,为建设家乡贡献一份力量。”她回到了小镇,成为家乡一所中学的教师。她教给学生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她学到的道理、见过的世界。
生活中,时时刻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喜欢蝴蝶发卡就去尝试,尝试过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想要领略山顶的绝美风光,就去努力攀登;想要见识外面的世界,就去勇敢闯荡。面临人生的每一个选择,在不违背道德,不触犯法律,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前提下,遵从自己的内心最重要。“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拒绝盲从,敢于尝试,理性思考,坚定自我,方能望见天地阔大,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