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意的。 四、实务题30分。1. 患儿,男,5岁,体重22kg。一个多月前轻微咳嗽,之后出现了发热症状,经常高烧不退,患儿拒食、呻吟,有时出现呼吸困难。去医院就诊,拍胸片时,技师接过申请单,直接让小孩面向胸片架站立,调整好曝光条件后进行曝光。拍摄过程中患儿哭闹不止,衣物中玩具掉落,不能配合等等。
胸片影像显示:双肺野肺纹理增多,粗乱,双中下肺野可见散在斑片状渗出灶,密度不均,两肺门影增浓。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两膈面光滑,肋膈角清楚。
上述材料中技师的做法存在哪些不妥之处?请说明理由或正确的做法。
(1)技师摆位错误,应该让患儿背对胸片架站立拍摄。
(2)技师没有给患儿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没有保护患儿的性腺。
(3)患儿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技师应当嘱家属陪同检查。
(4)适当缩短检查时间也能减少拍摄过程中的伪影。
(5)未进行呼吸训练。
(6)未取出患者衣服里的物品,会影响图像质量。
三、案例分析题30分。1. 患者王某,因数年前的一次不正规输血染上HIV,近期社区工作人员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小区居民因王某患艾滋病而对其指指点点,对王某的家人也逐渐疏远,邻里往来较少,给王某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王某也因此郁郁寡欢。
你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现针对王某的情况,计划在社区开展一次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此次健康教育应包含哪些内容?
(1)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HIV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等体液也含HIV。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②血液接触传播,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均可受感染。③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也可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等传给婴儿。④其他,如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可受感染。
(3)不会感染艾滋病的途径:①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②HIV不会通过马桶、电话机、餐饮具、家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③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④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4)艾滋病的预防:①进行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②通过正规途径献血或输血;避免不必要的静脉注射,注射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不与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牙刷等。③HIV感染妇女要使用高质量安全套,避免意外妊娠;在孕期、产时和产后使用抗病毒药物;所生婴儿出生后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提倡人工喂养。
(5)自愿性艾滋病病毒咨询和检测:国家实施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人员,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可通过咨询获得有关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认试验、治疗、预防母婴传播、预防感染他人和得到关怀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或转介信息服务。
(6)艾滋病的关怀救助(“四免一怀”政策):
一免: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
二免: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都可得到免费咨询和检测;咨询和检测是保密的。
三免: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
四免:对艾滋病遗孤免收上学费用。
“一(关)怀”: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患者开展生活活动,增加收入。
(7)避免歧视,关爱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任何人无论是否感染有HIV,都有同等的不受感染、医疗、就业、教育、结婚和组建家庭以及寻求庇护的权利;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有权利在治疗和生活中维护自身尊严、不受任何歧视;家庭、社会团体有义务对其成员提供艾滋病预防的教育,并有义务照顾成员中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四、实务题30分。1. 因受极端天气影响,南方某市近日降雨量突增,连日不断,甚至出现单小时降雨量超过日历史极值,因洪水、泥石流导致房屋倒塌、多人遇难,各地因卫生情况不佳引起传染病疫情暴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你作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请设计一份处置计划方案。
根据题干可知此次因天气原因导致洪水、泥石流,从而引起的房屋倒塌、多人遇难,各地传染病疫情暴发,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计划如下:
1.信息收集与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及时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实行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收集的疫情、病情等相关信息,以及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同时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2.现场卫生学评价:
(1)评价目的: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当地卫生学状况;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当地群众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
(2)评价对象与内容: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波及的场所,均应开展卫生学评价。重点评价公共、生产、经营、工作和教学场所卫生质量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3)收集资料:①成立专家评估小组;②设计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③收集调查资料,通过现有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知情者、快速调查等方式,收集当地人口学资料、发病死亡资料,以及气候、人口密度、交通建筑、卫生服务和设施、燃料电力供给、食物药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储备等资料。
(4)评价报告:应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健康危害因素评估和健康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形成总结报告,及时将评估报告报送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
3.处置措施:
(1)传染病防控:①病人隔离与疫区划分,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治疗;对于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处置的乙类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在疫情发生地,应根据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划定疫点、疫区,必要时依法报请政府对疫区实施封锁管制。②疫源地严格消毒。③采用器械、化学药品等方式,控制鼠类、蚊、蝇等传播媒介。④个人防护,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传播机制实现的难易程度和暴露的危险程度选择适宜的防护方法。
(2)其他措施:①医疗救治,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造成大量患者或伤员,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②食品、饮用水卫生措施,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指导群众临时安置点集中配餐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③环境卫生处理,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对住房、公共场所和安置点及时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卫生措施。④卫生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向媒体和公众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工作。⑤心理援助,要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同时,根据需要安排心理医生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