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平等之心让我们相伴而行
孔子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使“近者悦,远者来”。然而,友好不等于讨好,平等才是最好的开放,给予外国人“超国民待遇”有违平等原则,更不利于国际交往。唯有平等之心,才能让我们相伴而行。
以平等之心树立民族自信。“人不自信,谁人信之”,自尊才能赢得尊重,自信才能获得友谊。提高国民的自尊自信,在于提高综合实力,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曾经,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对外奴颜婢膝,使民族自信尽失。如今,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民族自信空前高涨,若人为营造不公气氛无疑会引起不满。况且外国人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入乡随俗,本就是国际惯例。只有以平等之心对待他国,遵循人类共同精神价值,才能真正树立民族自信。
以平等之心促进共同发展。礼遇外宾是应有之义,但给予留学生特权也许反而会成为其融入校园、融入社会的阻碍;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各项优惠,短期内虽能够吸引外资,但长期而言会使国内企业寒心,也并不能赢得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可见,“超国民待遇”不仅不利于外国人自身成长,更不利于国家间的共同发展。一视同仁才是最好的礼遇,外商投资法的出台,正是打破了对外资的“盲目崇拜”,实现外资和内资企业公平竞争,进一步激发了发展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应将这种平等之心带入各个领域,给予所有人真正的成长机会。
以平等之心彰显大国姿态。以国际人权标准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外国友人是大国必须具备的道义担当。近年来,我国以更加平等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体现出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发展也为世界各国带来治国理政的新范式,在对待外国人的问题上,中国理应更加理智,为各国做出表率。其实,真正的大国形象,在于对世界发展责任的担当,“超国民待遇”既说明自身底气不足,也暗示了对方实力欠缺,于双方形象皆有损伤。我们应以平等之心在国际舞台上稳步前行,如此才能彰显泱泱大国的气度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我国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对待外国人不仅需要友善、宽容,也需要平等、公正。如此,才能让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也让外国友人更加认同中国、热爱中国,才能真正树立民族尊严,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