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材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味道,不同身份的人亦有不同的味道。党员的“味道”是什么?党员的“味道”就是党性的“味道”,就是共产党人初心的“味道”。共产党员的“味道”来自哪里?共产党员的“味道”来自为人民服务的长期实践。
抗战时期,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在打仗间隙,经常背着粪篼子跟乡亲们一起积肥。进入新时代,好干部兰辉最常穿的鞋是黄胶鞋。老百姓说,看到兰辉的黄胶鞋,就觉得他跟农民是一家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共产党人身上这深入基层的泥土味,体现着血肉之情,彰显着爱民之深,书写着党和人民“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的铮铮誓言。
“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就对你有多近。”这是云南省彝良县水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吴长碧的心得。工作交接已完成,她还在村里忙碌着,有几项工作需要扫尾。要走了,吴长碧最舍不得的,还是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刚到水田村驻村那会儿,看到村民饭桌上主要是洋芋苞谷,细心的她在包里装上花生、饼干等零食,入户时当作小礼物。后来,村里发展产业缺少启动资金,她向银行贷款,建成了200个蔬菜大棚。位于半山腰的村民家要进行危房改造,不通路,吴长碧就背起背篓帮着一趟趟地运送建筑材料……真心换真情,村民也把吴长碧当成了自家人。
“如果不先染上‘泥土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就难以成长为意志坚定、脚踏实地、善作善为的好干部。而染上‘泥土味’后,自然就善于融到群众中去,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同。”吴长碧这样说。
味道,源于最初的记忆。羊羔没了胎味儿,母羊就不再给它奶吃;党员要是没了党味儿,最终会被群众抛弃。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住进村子,扑下身子,从学说农家话、吃农家饭开始,和村民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坐一条板凳、同耕一方田,很快就和群众交上了朋友,工作局面也随之打开。
一切向前走,但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味道会改变,需要持续保鲜;味道会变淡,需要持久修炼。只要始终保持那份最初的、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的味道,坚守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事业的敬畏之心,默默奉献、躬身践行,我们就一定能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
[习题] 背景材料中提到“味道会改变,需要持续保鲜;味道会变淡,需要持久修炼”,请你深入思考这句话,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3)逻辑清晰,语言流畅;(4)1000字左右。
[范文] 深入基层群众 涵养党员“味道”
万物皆有味道,人亦如此。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杨善洲为官几十年保持本色,将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黄文秀扎根农村扶贫,用对人民的深爱和责任谱写青春壮歌……这些优秀共产党员胸怀初心使命,追寻伟大梦想,身上都散发着为民服务的党员“味道”。
如今在基层,有些干部面对群众的呼声和期盼,热衷虚谈,却不见实际行动;有些干部面对困难,难以啃下“硬骨头”,拿出突破和成效;有些干部甚至“搭花架子”“走过场”,伤了民心,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此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也贻误了党的事业。党性有多强,党员“味道”就有多浓。只有将为民的初心渗进血液和骨髓里,党员身上的“味道”才能历久弥新。
深入田间沾染泥土芬芳,使“党味”持续保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员的“味道”源自对群众的深情厚谊,是在与人民同甘共苦中积淀下来的。四川省北川县副县长兰辉总是脚踩一双黄胶鞋走街串巷,与农民好似一家人;太行山区村支书赵金水身着绿军帽、棉布衣,带领干群植树造田,每个村子的人都认得他。他们身上这种“土味”,体现着与群众的血肉之情,彰显着爱民之深,因此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党员干部需要放低姿态,融入乡土,多“脱鞋下田”,多沾泥土气,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好评印在群众心里,如此方能持久散发“党味”芬芳。
修炼本领为民排忧解难,使“党味”愈加醇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如今,一大批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农村,说群众话、做群众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成了群众需要的干部。重庆郭守顺,为了村里能建桥,一遍遍上村民家劝说,边说还边帮着干农活,最终打动村民;云南吴长碧,帮村民贷款建大棚、运送建筑材料改造危房,带领村民奔向“致富路”。党员干部只有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谋、同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办实事、显成效,使身上的“党味”愈加醇厚。
斗转星移,世殊事异,“味道”也可能随之改变,保持“味道”不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让我们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党员干部必须主动深入基层,与群众走在一起、干在一处,在泥土地里成长,使自己始终保持本真的党员“味道”,如此才能成为被群众认可的新时代好干部。
[解析] 一、点睛论点
总论点:只有将为民的初心渗进血液和骨髓里,党员身上的“味道”才能历久弥新。
分论点:深入田间沾染泥土芬芳,使“党味”持续保鲜。
修炼本领为民排忧解难,使“党味”愈加醇厚。
二、文章点评
本文采用解决问题型结构。
第一段由物及人,切入主题。由万物皆有味道引入人的“味道”,并以排比的方式列举优秀共产党员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优秀共产党员胸怀初心使命,一生为民服务,身上都散发着党员的“味道”。
第二段分析过渡,提出总论点。指出当前基层干部在为民服务过程中存在脱离群众、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并指出危害,继而强调党员应该坚守为民初心,涵养党性“味道”,提出总论点。
第三段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阐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的重要意义,继而列举多个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向党员干部提出使“党味”保鲜的具体举措。
第四段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党员干部练好内功、增强为民服务本领的重要意义,继而列举多个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提出党员干部修炼为民服务本领的具体举措。
第五段深化主题,收束全文。指出共产党人保持“味道”的重要性,并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以强调,重申总论点,适当升华。
三、妙言隽语
◎只有将为民的初心渗进血液和骨髓里,党员身上的“味道”才能历久弥新。
◎党员干部需要放低姿态,融入乡土,多“脱鞋下田”,多沾泥土气,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好评印在群众心里,如此方能持久散发“党味”芬芳。
◎斗转星移,世殊事异,“味道”也可能随之改变,保持“味道”不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